施路遥|“气氛”的shén性向度:从卒姆托、伯梅到海德格尔 随着现象学的在当代的兴盛和人们伴之而来的对“关联性”——而非“对象性”——的强调,“气氛”(Äthmosphären)在当代思想的视野中所获得的关注度逐步攀升。人们以“气氛”来专门命名那种介于我们的处身情境(Befindlichkeit)与客观环境“之间”(zwischen...
它在''客体''方面对应的不再是属性,而是一种''出窍''——事物走出自身的方式;它在''主体''方面对应的不是个别感觉,而是一种''通感''——尚未加以区分的整体性感受.其中的枢纽则是''身体'',''置身性''是理解气氛现象的关键.回到感性学,只有回到身体现象,才是可能的.区别于施密茨的身体现象学,伯梅的''...
随着现象学的在当代的兴盛和人们伴之而来的对“关联性”——而非“对象性”——的强调,“气氛”(Äthmosphären)在当代思想的视野中所获得的关注度逐步攀升。人们以“气氛”来专门命名那种介于我们的处身情境(Befindlichkeit)与客观环境“之间”(zwischen)的东西;[1]它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正如伯梅(G. B...
而新美学是生态学促成的,对它来说,重要的是明了人在其 周围环境中有何体验。因此,美学所囊括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艺术品,还包括自然、设计、广告等。为 解释这一点,伯梅将美学设定为“总体感知理论”。伯梅还考虑到人类的状态(包括身体和情感状态)与环 境性质的关系。 “气氛”这个词经常被谈到,如谈论...
随着现象学的在当代的兴盛和人们伴之而来的对“关联性”——而非“对象性”——的强调,“气氛”(Äthmosphären)在当代思想的视野中所获得的关注度逐步攀升。人们以“气氛”来专门命名那种介于我们的处身情境(Befindlichkeit)与客观环境“之间”(zwischen)的东西;[1]它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正如伯梅(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