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说一下,这组敦煌莫高窟壁画照片拍摄于1908年,那时还保存极为完整,图片的拍摄者是法国人伯希和,他本身就是一披着学者外衣的强盗,拍完照片后敦煌莫高窟就被他洗劫了一次,之后数十年,各国探险队纷至沓来,敦煌瑰宝被盗去、毁去不少。(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都为伯希和拍摄于1908年)保罗·伯希和如今讽刺...
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煌,他们来到莫高窟以后,进行洞窟的编号、测绘、摄影和文字记录工作。从伯希和考察团拍摄到今天已有百年的时间,在这百年当中,由于自然、历史以及人为的关系,洞窟已经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有的甚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当时完好的彩塑壁画,到了今天早已不存,但却在伯希和图...
与英国斯坦因相比,虽然伯希和来到敦煌晚了近一年,但他的收获却丰富得多。这批文物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吉美博物馆,成为研究敦煌文化的宝贵财富。下这张照片,定格了伯希和在藏经洞翻拣经书的瞬间:他身姿虔诚地俯身蹲在狭小的洞窟里,借助微弱的烛光,一页页翻阅着,那堆积如山的经卷仿佛是他的宝藏。在这个...
对中国来说,伯希和敦煌“劫经”无疑是强盗行为,但学术界对伯希和还是有客观的认知。 1926年8月24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伯希和是西洋治中国学者的泰斗,成绩最大,影响最广。”傅斯年《论伯希和》也称:“此君(伯希和)固中国以外全世界治汉学者奉为祭酒者也。” 对敦煌学、东方学研究来说,伯希和的研究成果是不可...
1、1908年,伯希和抵达敦煌,在取得王道士信任之后,他一头埋进藏经洞的故纸堆里,一件一件挑选。他在藏经洞里大约阅览了2万件文书,然后挑选了他认为最有价值的文书带走。2、1933年,伯希和(中间者)与河南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右)、法国驻华公使韦礼德(左)在天津合影。3、法国探险家、历史学家伯希和。1878年5月...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将刊布法藏敦煌文献P.2001至P.6040的图版,涉及文献编号4000余号,图版近40000幅,定名文献6000余种。目前已出版60册,预计全书160册,2025年完成出版。
敦煌石窟历史影像馆:伯希和 一百多年前,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的偶然发现,开启了封存千年的藏经洞,沉寂多年的敦煌,再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接踵而至,陆续踏上了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吉川小一郎等探险家在大肆获取藏经洞中珍贵文物的同时,也拍摄了许多敦煌石窟及周边...
伯希和所摄敦煌全景(1908) 要八这段历史,或者八伯希和本人,得首先看看这位上帝的宠儿都被赐予了什么天赋。伯希和首先是语言天才。人家年轻时本来是要当外交官的,先去巴黎最古老的、成立于中世纪的索邦大学(La Sorbonne)学了英语。 位于巴黎闹市的索邦大学旧址 ...
伯希和是一九〇八年二月二十五日到達敦煌千佛洞的:“傍晚六點,在走完這走不完的一程的最後一段,我們到達了千佛洞,我自然是那裡的不速之客。”第二天起,伯希和就開始對千佛洞的石窟進行仔細的考察研究,一天之内就看遍了十個洞,並很得意於自己糾正了徐松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