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王导说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原文】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源自《晋书》,讲的是东晋时期,王导因不知周顗(字伯仁)为其辩白,导致周顗被王敦杀害,王导后来深感内疚的故事,表示虽然没有直接加害于人,但因自己的某种行为或态度间接导致了对方的不幸。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于东晋时期王导与周伯仁的故事。王导是一位忠君爱国的大臣,他的弟弟王敦却自恃有才,对任何人都很傲慢,甚至对东晋皇帝也不满。因此,王敦被政敌攻击有谋逆之心,王导因此受到牵连,被要求入宫请罪。 在宫外请罪时,王导遇到了好友周伯仁,并向他求助。然而,周伯仁没有理会他,而...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这句话的典故,出自东晋名臣王导和周顗。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 ,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于西晋灭亡时建议司马睿移镇...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杀死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 1、首先,理清“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人物 为帮助理解,我们来看看“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从名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开始,让我们逐步揭开其中的隐情和复杂逻辑。周顗,字伯仁,出身于汝南的世家大族,从小聪明勤奋,加上长相英俊,很快在士人圈内崭露头角。他以正直和洁身自好闻名,众人纷纷推崇。然而,正是这份洁身自好使他在东晋混乱的政治局势中,步步惊心。“八王之乱”后,周顗进入了...
想到此,他痛哭流涕,对自己的家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也就说是,王导虽然没有因为心中的恨而直接杀死周顗,但周顗的死却和王导有关系,是他默许了周顗的死亡,是他间接杀死了周顗。或许,王导余生都活在悔恨之中吧。其实王导就是钻了牛角尖,他和周顗是很好...
跟狂士周顗,还没达成心灵相通,结果悲剧了!王导在历史上名声很好,但是面对朋友的“背叛”,他还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狭隘,不加分辨地默许王敦杀害了恩人。当王导看到周顗的奏疏,一下明白了周顗的苦心,然而悲剧已经酿成,除了痛哭一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留下的只有后世对魏晋风流的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