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代表作品有《班主任》/刘心武、《窗口》/王余九、《伤痕》/卢新华、《灵与肉》/张贤亮、《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思念你,桦林!》袭巧明、《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被爱情遗忘的...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宋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
鉴于伤痕文学的作品就那么多,且在初期的部分作品里,体现了部分自传性质。 可以认定,“伤痕”的承受主体和表达主体是知青、一部分知识分子。 但是它的问题就是在于,在伤痕之后,有人力图把一部分人的伤痕,解释成整个民族的伤痕。 在这个叙事里,伤痕的施加主体就是“文化大革命”。 有趣的一点是,作为伤痕的施加者,...
“伤痕文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在我国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描述以知青、知识分子、官员为代表的文人阶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悲剧性遭遇。“伤痕文学”在当时影响甚巨,八十年代后期逐渐式微,但其影响力一直存在,起伏绵延至今。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如果文笔足够优秀,...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国文学讨论会的讲话》一文。许芥昱认为,中国大陆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说最为活跃,并说:"最引大众注目的内容,我称之为...
伤痕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它主要表现出在历史上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在政治运动或者其他社会事件中受到的创伤和痛苦。这些创伤和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层面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常常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写主人公经历的种种磨难,展现出其内心的挣扎...
我的回忆中,曾经观看过的伤痕文学电影有《于无声处》《柳暗花明》《泪痕》《戴手铐的旅客》《牧马人》《苦难的心》《苦恼人的笑》《叛国者》《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第十个弹孔》《勿忘我》《元帅之死》《巴山夜雨》《张铁匠的罗曼史》《小街》《法庭内外》《神圣的使命》《检察官》等等。除此之外,《生活的...
很多人把「伤痕文学」简化理解为「知青文学」。这其实是一种有意的扭曲。比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就被...
伤痕文学,是一种暴露黑暗面的悲剧文学,主要以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伤痕文学主要是为了宣泄,恰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余华的小说《活着》,可以说是一篇虐文,里面的人全死光了,只剩下主角一个人。然而,许多作者都以美满幸福来结尾,削弱了震撼力,即不像悲剧,也不像喜剧。就像电影《活着》,把小说结尾...
同时,《班主任》也为当时的文学界树立了一个标杆,开启了伤痕文学的先河。二、《窗口》是王余九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故事通过生产队长吴永忠的半生经历,描绘了极“左”路线对农村和农村基层干部以及农民造成深重灾难的背景。小说以农村为背景,通过揭示吴永忠面对困境的反思过程,表达了对过去错误路线的认识和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