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伏旱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百度试题 题目[名词解释] 伏旱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反馈 收藏
伏旱,是一种气象灾害,是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属于夏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旱”。在此期间春播农作物正处在抽穗、扬花、灌浆期,需要大量水分补充、供给。如果没有降雨或降雨稀少,就会发生旱情,将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和人畜饮水困难。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伏旱 答案: 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手机看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名词解释 梅雨 答案: 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大致6月入梅到7月上旬出梅。 手机看题 名词解释 凌汛 答案: 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手机看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