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在伊盟事变爆发之前,国民党当局就从山西和陕西等地,招来了大批农民开垦牧场。因此,围绕土地问题,当地的蒙汉关系并不和睦。为了达成“开垦目的”,陈长捷频繁唆使伊盟各地的“地把头”和汉族农民,“哪里有好地就在哪里开”。“伊盟事变”爆发后,当局一再挑拨蒙汉对立,妄图转移斗争目标。他们对这些汉族农...
一言概之,“伊盟事变”的爆发,不仅是伊盟各地蒙古族人民与国民党当局之间矛盾尖锐化的集中反映,也是蒙古族人民在我党直接领导下日益觉醒的重要标志(拓展阅读:读书笔记:近代革命风暴中的内蒙古和蒙古人)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 2)为什么会爆发“伊盟事变”? 与陕甘宁边区相邻的伊克昭盟,不仅是阻击日军的前沿阵地,也是通往...
伊盟事变始末(7) 王志学 王庆富 沙王返回札旗前后,国民党当局为了平息民愤,遮人耳目,也曾作出过履行“和平协议”的姿态,诸如撤销了陈长捷伊盟守备军总司令的职务,并调离伊盟,撤销了严重破坏军纪的朱钜林骑七师师长的职务,并将二十团团长贺迪光扣押, 宣布暂停开垦蒙地,暂时撤出新街驻军;于1943年11月恢复了沙王绥境蒙...
4月14日,乌审旗保安队奋起响应,在第一大队前大队长奇金山(哈诺墨拉)的领导下,发动了乌审起义,亦称乌审事变。上述两个事件统称为伊盟事变。伊盟事变是鄂尔多斯人民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中国现代史上震惊全国的重大事件。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国民党反人民集团否认中国有多民族存在,而把汉族以外...
历史民族史> 伊盟事变 国民党军队镇压内蒙古伊克昭盟蒙古族人民激起的事变。又称“三二六”事件。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任命陈长捷为伊盟守备军总司令,并率部队进入伊盟,实行“党政军一元化”政策和“反共灭蒙”的方针,镇压抗日群众和进步人士,强垦土地,抡掠牲畜,杀害乌审旗西协理奇国贤。1943年2月21日,札萨克旗保安...
抗日战争时期,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国民党顽固派为践行其民族主义中的民族同化和民族压迫,实行“反共灭蒙”政策,最终导致“伊盟事变”的爆发。长篇小说《札萨克盆地》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从《札萨克盆地》的视角,对“伊盟事变”前后国民党民族主义及其实践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我们需要建立正确的民族主义...
第十三讲伊盟事变-权威精品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 1937年10月,日本占领绥包以后,进而企图吞并伊克昭盟,实行军事、政治双管齐下的策略。1938年3月21日,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在包头设立了“伊克昭盟公署”。为了保卫伊克昭盟...
百度试题 结果1 题目1943年,不堪忍受国民党高压政策的伊克昭盟各旗发动了武装起义,这就是震惊全国的( ),史称“伊盟事变”。 A. “四 二六”事变 B. “七七”事变 C. “三 二六”事变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C 反馈 收藏
1943年3月26日,伊克昭盟蒙古族起义反抗国民党高压政策,史称“伊盟事变”。 - **D.“五·七”事变**:无相关历史事件记录。 2. **史实验证**: “伊盟事变”发生于1943年3月26日,起义由蒙古族群众发起,因反抗国民党的压迫政策而爆发。选项C的日期和名称与史实完全吻合。 综上,正确答案为**C**。
伊克昭盟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所属的七盟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南部。1943年,在这里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伊盟事变”。“伊盟事变”是内蒙古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