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和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尤其重视文化意识形态生产的核心性和统摄性,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功能是文本生产理论的内在逻辑基点和中心内容,在论述了多种意识形态形式之后,伊格尔顿重点分析了文本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这也是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思想的一次具体应用,文本生产以及文本意识形态生产是意识形态思想在文学艺术...
伊格尔顿总体上将意识形态的意义分为认识论的和社会学的两方面:“粗略来说,一条核心脉络是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卢卡奇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们着眼于认识真假的观念和作为幻觉、扭曲与神秘化的意识形态;另一个思想传统则更加社会学而非认识论的,比起这些观念在其实在性或非实在性上的功能,它更关注这些观念在社会...
按照伊格尔顿的一贯立场,利维斯及其追随者即剑桥学派或曰“《细绎》派”是英国现代批评传统的代表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捍卫者,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破除利维斯主义的深重影响,因为利维斯主义不仅顽固地据守着英国文学和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堡垒,而且广泛渗入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阵地,威廉斯可谓活生生的例子。在...
这种批评没有说明那种意识形态的更为一般的形式,如那种意识形态的结构、内容、内在的复杂性以及所有这些是怎样由当时英国社会极端复杂的阶级关系产生的。这种批评方法只字不提《荒原》的形式和语言——不提为什么艾略特尽管在政治上是极端的保守派,却又是一个先锋派诗人,从文学形式的历史中选择了一些“进步的”、实验性...
“意识形态”这一理论史上人言人殊的难题,是伊格尔顿思想的理论基石,是其文化批评的核心范畴,是其思考文学、美学的前提。正是由于他对意识形态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的充分开拓和挖掘,才使他对文学与美学问题的研究显得别具一格。代表作有:《文学理论》、《批评的功能》等。本书是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他用历史...
《批评与意识形态》是特里·伊格尔顿的一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著作,面世于1976年,也正是西方左派文化发展的时期。 在译后记中,译者段吉方老师概要总结了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的具体应用结合起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美学在生产研究方面的理论典范”,...
当然,也存在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性,这种意识形态性体现在以下两点:文学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戈德曼,马舍雷)(伊格尔顿算得上是非常赞同马舍雷的观点);意识形态的变化往往会导致文学形式的变化(英国十八世纪小说兴起,并且内容多为主人公命运的单线发展。伊戈尔看来,这是因为资产阶级的自信使得他们突破桎梏的诉求愈发强大)。
可见,阿多诺是以意识形态批判而闻名的。从阿多诺的著述可以看出,阿多诺获得一个意识形态批判家的名声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独特看法就是具有决定性的方面之一。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终生满足于只做一个资本主义的批评家,而从不投身于反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以致于在1968年世界...
“新”批评:特里·伊格尔顿的“读法” 就像前言所述:“在世人眼中,我的首要身份,是文学理论家和政治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因这两方面闻名,留下了《二十世纪文学理论》(1983 年)《审美的意识形态》(1990)《后现代主义的幻觉》(1996)和《后理论》(2003)等教科书式的作品,成为好几代比较文学学者和研究生的...
伊格尔顿是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任教,曾任牛津大学“托马斯·沃顿讲座教授”,他的著作已有10种中译本,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等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伊格尔顿的近期著作包括:《生活的意义》(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