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沉,亦可看成省略之笔,所以读《伤寒论》,必须前后联系。 仲景 于第281条少阴病提纲证中,即明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所以此沉,亦应脉沉微细。 《伤寒论》中辨脉象,并未强调沉取之有力无力,而我在脉诊中,重在强调沉取之有力无力,此为脉诊之纲,沉而有力为实,沉而无力为虚。 (5)《金匮要略· 水气...
但对此亦毋庸畏难的是,与后世脉学不同,仲景脉学本来自于八纲辨证,并服从于六经八纲的辨证体系,主要着眼于对疾病的病性(阴阳)、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情(寒热虚实)的确认,所以并不使人觉得捉摸不定,无所适从,反而格外显得朴实无华,可按可寻。 3.辨复合...
《伤寒论》第12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按】“阳浮阴弱”之阴阳,乃指脉位而言。有二解:一是浮为阳,沉为阴;一是寸为阳,尺为阴,本脉当作何解? 若以寸尺解,则此脉乃肾寒而阳浮于上,而非太阳中风之桂...
中医脉学传承数千年,历久弥新,迸发出蓬勃生机,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仲景脉学,铸实临床根基,增进民生福祉,让更多脉学爱好者能体会仲景脉学的精髓。由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人才信息分会主办的“杨运高教授仲景脉学培训班”,于11月7日-10日在北京成功举办。 本次会...
仲景脉学的脉与证的明确概念 中医的诊疗之道,乃是一种观察与分析的艺术,它不仅仅局限于患者表面的病症,而是深入到全身症状反应之中,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了解。这种以整体为出发点的辨证施治,正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中医师在治病时,疗效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他们能否取证全面、辨证精确...
简介 《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介绍了胡希恕先生的毕生医学心得。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胡希恕先生:“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展开短评 打开App写短评 豆友463692972015-12-13 15:16:05 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仲景脉学求索——大脉 (1)《伤寒论》第186条曰:“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按】伤寒三日,热传阳明,热盛鼓荡气血而脉大。 (2)《伤寒论》第365条曰:“下利……脉大者,为未止。”(《金匮要略》复载) 【按】大脉,言其脉体宽大。大为病进,若大而有力,为邪盛,故病进,利未止。若大而无力,属正虚,故病...
导读:中医脉诊,历史悠久,可谓是中医学上的一支奇葩,千百年来,脉诊以一种神秘莫测的姿态存在,也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热衷于脉学的研究,比如医圣张仲景,不仅潜心研究过脉学,更是对脉学的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仲景对脉学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呢?且看正文分解!
仲景脉学求索—涩脉 (一)涩之单脉 (1)《伤寒论》第48条曰:“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 【按】①何谓涩脉?涩脉的本意是往来涩滞,正如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注解中所云:“涩者,往来不利而蹇涩也。”王叔和改为“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提出了涩脉的五个条件,即细、迟、止...
仲景脉学 仲景脉学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一、浮脉:1。阳气亢盛于体表,病邪被正气拒于体表,主表病。2。热盛气为之张,主热证。3。阴血虚于内,阳气浮于外,伤津亡血,阴不敛阳,主虚证。 二、沉脉:1。阳气受阻于里,主里病。2。阳气虚衰,沉陷不振,主虚证,主寒证。3。水盛遏阳,主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