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居仰山,故世称仰山慧寂,或仰山禅师。韶州须昌(广东曲江)人,俗姓叶。年少时,有意出家而父母不许,后自断二指以誓求法之心,遂依南华寺通禅师剃染。未受具即游历诸方。初谒耽源,得悟玄旨;继参沩山灵祐,师事十五年,承嗣其法。后领众住王莽山,以化机不契,迁居仰山,宣扬沩山之法,学徒云集...
慧寂(840~916,一说804~890),唐末五代僧。与沩山灵佑同为沩仰宗之祖。因居仰山,故世称仰山慧寂,或仰山禅师。韶州须昌(广东曲江)人,俗姓叶。年少时,有意出家而父母不许,后自断二指以誓求法之心,遂依南华寺通禅师剃染。未受具即游历诸方。初谒耽源,得悟玄旨;继参沩山灵佑,师事十五年,承嗣其法。
慧寂在沩山学法15年,有次行脚至郴州某寺院,可能是早上没拉屎,啪啪啪,把人家凳子坐塌了。老方丈闻声赶来,不好索赔,于是打了个圆场,“看来我这小庙容不下你这尊大佛,你去宜春的仰山吧,那里山似金莲,你定能开山立派”。于是慧寂便来到仰山开庐结舍,讲法渡人,鼎盛时,僧宇千舍,信众如云,圆寂后安葬在宜春仰...
袁州(今江西宜春)仰山慧寂禅师,是韶州怀化(今广东韶关)人,俗姓叶。十五岁那年,他想出家而父母不允许。过了两年,慧寂切断手上二指,跪在父母面前立誓,要求得佛法真谛,以报答养育之恩,终于得到了父母的同意。于是,慧寂在南华寺依通禅师落发,没有受戒即外出游方。初先拜谒耽源禅师,悟得玄旨,后来参...
年轻的修行者若有所思地看着那棵树,仰山慧寂接着说:“禅的境界就像这棵树一样,法法不隔。不要把修行分成读经、打坐、布施这样的片段,而是要让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修行;在与人交往时的一言一行,也都是修行。”仰山慧寂的这番开示,引发了年轻修行者深深的思考。就在这时...
而在于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仰山慧寂通过简单的日常现象,展示了最深奥的佛法真谛,这正是禅宗教化的特色。从那以后,每当禅门中人谈到"法法不隔"这个话题时,总会提到仰山这次的开示。这不仅是对禅宗境界的揭示,更是对修行人的一种启发。它告诉我们,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关键是要打破分别执着,返归本来面目。
慧寂恭敬地接受了怀海禅师的心印传承,从此更加精进修行,终成一代禅宗宗师。他开创的仰山宗,成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修行不在于外相,而在于明心见性。灵鹫山不在远方,就在眼前。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灵鹫山,只要能够返照自心,时时处处都能见到佛陀说法。这就是禅宗所...
从此以后,仰山慧寂更加精进修行,最终成为唐代著名的禅宗大师,开创了沩仰宗,在中国禅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切,都从他年少时在铜镜前的一个微笑开始。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修行不分年龄大小,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体会佛法的深义。就像镜中的影像一样,世间万象虽然清晰可见,却找不到它的实体。
仰山说:“慧寂有办法验证,比如见诸方僧来参禅,我便竖起拂子,问他们:诸方大德说不说这个呀?或者不这样,我问:诸方老宿宣扬什么意旨呀?”灵祐欣道:“这些都是过去宗门中的牙爪。”灵祐又问:“芸芸众生,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你怎知他有本无本?”仰山说:“慧寂自有办法。”这时有一僧从仰山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