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治国:由孔子的儒家学说思想奠定的,为政以德、治国以礼是孔子的治国方略,即以统治者制定的伦理化的法律或法律化的伦理规范调整社会关系,强调政治社会化、政治伦理化。礼是中国古老的社会现象
以礼治国即是以德治国。德即是仁,即是天道天理,礼即是天理的外在表现,儒家的德、道、理、礼、义其实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犹如王... 以礼治国的名词解释 以礼治国:由孔子的儒家学说思想奠定的,为政以德、治国以礼是孔子的治国方略,即以统治者制定的伦理化的法律或法律化的伦理规范调整... 猜你关注广告...
礼,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准则,它有助于塑造个人的行为习惯,使人们在社会中遵循一定的秩序。义,是道德上的正义感,它鼓励人们追求公正、公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教育和激励,人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勇气和决心。在吴起看来,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兵的...
“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其大意是:治理国家和军队,必须用礼来教育人,用义来勉励人,使人明辨荣辱、鼓足勇气。人们有了勇气和荣辱心,力量强大可以出征作战,力量弱小也能坚守阵地。礼、义非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仁义礼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刑事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手段。没有核心的根本,不能成立。没有治理的手段,不能施行。这两句话是说治理国家,儒法缺少其中之一,都是不可以的。儒,法这两个主语是一种并列关系。如果是内儒外法,那么应该是“夫仁义礼制为法令刑法之本”,而不是...
“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这句话出自《礼记》等典籍,其意思是指治理国家如果不讲究礼仪,就如同农民没有犁耙去耕地一样,会难以有所成就。这里,“礼”指的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是维持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耜”则是古代的一种农具,用于耕地翻土,象征着治理国家所必需的工具和手段。
此即所谓——“礼乐治国”。先秦时期 周朝初期的礼乐为氏族贵族所专有,礼乐传授在官府,亦“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代,这种“礼不下庶人”的制度逐步遭到破坏,即《汉书·武帝纪》所载的“礼坏乐崩”,并由此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老子和孔子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兴起的主要代表。老子和...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另一种是从消极...
以礼,以仁治国的翻译是:Propriety, benevolence 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