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是文物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强调通过对文物的研究来探讨历史事件和社会...
“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是考古学“中国学派”的重要特点之一。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离不开考古工作,那么考古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所发掘的“物”都“看”到了哪些故事呢?7月20日(周六)10:00—11:30,小运将从展览中的“一颗牙齿”出发,带您走进这颗牙的时代,讲述它与大运河之间的故事。戳这里报名...
,并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善的造物体系,其造物艺术特色鲜明,造物文明发达,造物系统完善.历经夏,商,西周时期的充分积累和发展,东周时期楚国造物艺术展现出风姿绰约的文化形态,蕴含着造物形态多样化与造物思想多元化的特点.张宗登教授撰写的《先秦时期楚国设计艺术的多元融合研究》(见图1)从"物"出发,以物论史,透物见人....
其中《乐昌公主破镜重圆图》绘有南朝陈国乐昌公主陈贞的形象,画面中公主亭亭玉立,右手捏着套在镜钮上的蓝色短绶带及半面金黄色残镜边缘,若有所思,演绎着流传千载、破镜重圆的经典传奇。以物论史,透物见人,用文物讲铜镜的历史,实际上透视的是古人的生活。 明代画家笔下的乐昌公主像 琅嬛玉中人 最近更新:07-0...
22.以物论史透物见人。阅读下列出土文物图文材料,填写相关内容。图1人面鱼纹彩陶盆图2利簋图3商鞅铜方量图4东汉石像出土1955年陕西1976年出土土于晚清时期,现收藏于
国家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科研服务,感谢两位导师的辛勤栽培,感谢科研管理处各位老师的辛劳付出,感谢考古院各位师友的无私帮助,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继续发扬国博考古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积极投身田野考古,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为建设中国特色、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发展史上永恒的主题。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命题。《易传·说卦传》记载:“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这里的...
(见图1)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 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图 利用透视法画出的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 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铁轨与车站气 。 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
①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是枯燥无味还是引人入胜,是空洞无物还是见解独到,不难分出优劣高下。这背后既有遣词造句、修饰打磨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等为文之道的不同。所以,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②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立言立文目的...
我国的成语常与历史传说和人物有关。成语“入木三分”原指字迹的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来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常用以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与这个历史传说相关的书法家是(). A.王献之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宗元 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刷更多教师资格证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