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 服用五石散后的症状和砷中毒类似:腹痛、消化不良、四肢疼痛、视力衰退、出现皮疹、抽搐和精神错乱等。 [44]此外,砷也有滋补作用:它能改善肤色,恢复体力(至少暂时如此),而且是一种强劲的春药。 [45]这和对某些五石散服食者的描述相呼应——何晏正是因纵情声色而臭名昭著。
江晓原:本书作者认为,古代中国一直没有产生“绝对的毒物”这样的观念——他举了附子为例,这种植物在一些西方的药物学中是“绝对”的烈性毒药,只能杀人伤人,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在中国,当然也知道它有毒,但依然可以入药,还被某些医家推崇为“百药长”。 刘兵:各种类型医...
虽然我们承认“是药三分毒”,但在很多情况下,这里的“毒”常常被理解为在治疗中需要被规避或减少的“副作用”;而另一个我们所熟悉的俗语“以毒攻毒”,则暗示着“毒”只有在特定的极端情况下可以作为治疗手段使用。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毒”大体上是负面的、有害的,而“以毒为药”的治疗策略则是...
《以毒为药》 作者: 刘焱出版社: 光启书局副标题: 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原作名: Healing with Poisons: Potent Medicines in Medieval China译者: 朱慧颖出版年: 2024-7 作者简介 刘焱,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密歇根大学生物学博士、中国研究硕士,现为纽约州立大...
长大之后,得知这句话有种更为科学的说法: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有意思的是,这本《以毒为药》还真是抛开剂量来谈古代中国的毒药,书的主题是——文化。 中医药的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毫不客气地说,这部分文化的优劣至今仍是值得商榷的:从好的方面说,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需要医学的支持,中医药对于...
虽然汉字“毒”在当代语境下明确指向有害毒物,但在古代文本中它的核心意涵是“猛烈”。既能作为毒物危害人,也能作为药物治愈人。这种两面性是传统中药的核心:毒与药没有本质区别:任何一种物质的效果,无论它是作为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还是作为毒物使人生病甚至夺人性命,或者以无数其他方式改变一个人的身体,都会根据...
我去年出版的新作Healing with Poisons正交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翻译,中文书名暂定为《以毒为药——中国中古毒药史的新探索》。我希望这本中文译作能够与中文世界的读者产生交流、互动。我今天的演讲正是基于新书而展开的。先从我个人亲历的一个小故事开始。十年前,我在哈佛大学读博士时,去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
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以毒攻毒”,其实是中医论断,说明药与毒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非但不陌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光启书局最近出版的刘焱《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毒药使用的文化史,作者将上述最朴素的中医常识,放置在中国历史的脉络中进行审视,探究...
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以毒攻毒”,其实是中医论断,说明药与毒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非但不陌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光启书局最近出版的刘焱《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毒药使用的文化史,作者将上述最朴素的中医常识,放置在中国历史的脉络中进行审视,探究其文化...
海外学者中国医学史研究系列讲座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主持人为复旦大学高晞教授。2022年5月7日,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刘焱进行了题为“以毒为药:中古中国毒药史初探”的讲座,本场与谈人为香港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副研究员刘小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