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评价的评价对象为个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上申报人最了解自己的成果质量和价值,但由于申报人和评审人之间存在研究方向差异,加之评价标准模糊等因素,常常导致申报人面临对个人代表作“不会选”“不敢选”的困境。例如,在代表作数量有限的前提下,是优先选择显性的外在指标(如期刊影响因子、被引次数等)漂亮的...
有的机构规定是“论文代表作评价”,也就是只能以“论文”作为代表作,专著等其他类型成果则不在代表作评价范围内,但大部分机构规定“论文”“著作”等成果形式均可。特别是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机构,一直保留有“代表作评价”的一席之地,只是由于受定量评价、“唯论文”的影响,“代表作”的作用在不断...
笔者基于代表作评价理念构建了一种能够表征评价对象长期学术声望的评价指标:C10指数(Classic Articles in 10 Years,十年经典论文数),其含义为评价对象在10年内发表的被引次数不低于10次的论文数量,这些论文可称为C10论文,即评价对象的代表性论文。C10指数含义...
一是从原创性维度评价代表作的基本学术质量。原创性是科研成果是否为有效科研产出、是否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基本体现,也是代表作学术质量最基础的评价标准。二是从应用和认同维度评价代表作的学术共同体价值。科研代表作知识内容的原创性体现了其基本学术价值,对于原创更需要从学术共同体的应用和认同的维度进行价值判断与评...
二是代表作评价情境与学术质量客观标准的关系。代表作的学术质量有其客观的标准,但在不同情境的导向机制作用下,其组合与应用方式应当有所区分。代表作的学术质量评价可被应用于选拔、配置、考核等不同功能,代表作的来源包括科研人员、项目、机构等不同对象,代表作成果可以归属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科学、社会...
分类评价是破除“SCI至上”的基本指导。对从事不同类型研究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其中基础研究学者就是要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原创性论文,这是应该旗帜鲜明鼓励的。论文代表作评价是破除“SCI至上”的基本方法。论文代表作评价实施的根本目的是让学者们静下心来做研究,不过分强调量的堆积,而是...
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代表作评价中,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尤为重要。代表作评价要始终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因此,代表作评价的组织管理方应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制度制定、评审程序的选择和结果的反馈申述等程序性的工作上,不参与具体的评审工作,以保障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第一,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代表作评价必须建...
一是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强调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内容和学术贡献,关注代表性论文对标志性成果的支撑度和关联度。二是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证据的专家评价方法,不将SCI、ESI等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三是规定代表作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国期刊发表。全文如下: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