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字】 介:像人穿铠甲之形。或以为是“疥”之初文。卜辞中用作“副”,相当于周之“庶”,指旁系血亲。《说文新证》认为是合体象形字。 【介字常见字形】 【解字】 履:《字源》说:“(甲骨文‘履’字)从人,从止,从舟省(原注:应是鞋之象形),眉声。”《说文》:“...
介:名词。指战袍,也指战士。象形,由“左右披肩、前后袍身”构形。 介:动词。穿战袍,引申为进入其中、联结双方。如:介入,中介,推介。 介:像(介)样的。如:介然,可表示像(军人)坚定的样子,也可表示像有心事的样子。 介:通“芥”,表示细小。 0条回复 ...
拙论认为,“介”字跟“甲”字不仅是构字理据不同,它们的初文本义也是迥然有别的。“介”字的甲骨文为独体象形字,属于象形造字法中的依附象形,要表现的是武士身着的护身裹甲,中间为侧面人形,人体两侧的小点表现的是贴身的裹甲。如果说铠甲主要是用来保护躯干...
拙论认为,“介”字跟“甲”字不仅是构字理据不同,它们的初文本义也是迥然有别的。“介”字的甲骨文为独体象形字,属于象形造字法中的依附象形,要表现的是武士身着的护身裹甲,中间为侧面人形,人体两侧的小点表现的是贴身的裹甲。如果说铠甲主要是用来保护躯干,那么裹甲则主要是用来保护四肢。两侧的竖点多数是...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又称意音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 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
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 比如:雨字, ,像不像天上下雨的样子呢?又比如:石字, ,就是一堆石块堆在一起。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这段文字的解释:象形字,郭沫若谓为鱼鳞之象形,林义光《文源》曰:甲者皮开裂也,象其裂文。甲作一个口里边一个甲,为殷先公上甲之专名。口盖象藏主之匣。罗振玉谓甲即小篆甲之所本。 【甲骨文台历,甲】 这里虽然文字不长,但是信息量很大,出现了三个人名,一个是郭沫若,一个林义光,一个是...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这段文字的解释:象形字,郭沫若谓为鱼鳞之象形,林义光《文源》曰:甲者皮开裂也,象其裂文。甲作一个口里边一个甲,为殷先公上甲之专名。口盖象藏主之匣。罗振玉谓甲即小篆甲之所本。 【甲骨文台历,甲】 这里虽然文字不长,但是信息量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