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鸟的胸骨较短,在基干今鸟型类中,虽然胸骨的形态差异较大,但是总体上显现出胸骨有不断加长的趋势,胸骨的加长伴随着龙骨突的延长,而龙骨突是主要的飞行肌肉(胸大肌和上乌喙肌)的主要附着部位,表明胸骨的演化主要受到飞行选择压力的影响。新鸟的叉骨形态非常特别,与此前报道...
中新网北京12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通过对所有已发现的1.2亿年前的今鸟型类燕鸟科标本进行形态对比,最新研究发现“短胸似燕鸟”和“李氏别鸟”两个新的属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燕鸟科目前包括三个属和种,另一个为燕鸟科...
中新网北京12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通过对所有已发现的1.2亿年前的今鸟型类燕鸟科标本进行形态对比,最新研究发现“短胸似燕鸟”和“李氏别鸟”两个新的属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燕鸟科目前包括三个属和种,另一个为燕鸟科代表...
今鸟型类是早白垩世最为进步的一个类群,现生鸟类就是从中演化而来的。研究者对大量中生代鸟类进行了系统发育的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时代更晚的其它红山鸟类,弥曼始今鸟在系统树上更为进步。而相对于时代更晚的义县组和九佛堂组的一些今鸟型类,红山鸟类这一支系在系统树上处于更为进步的位置。与之相反,花吉营组...
近日,《自然通讯》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王敏、周忠和、邹晶梅等专家的最新研究,研究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今鸟型类化石,将今鸟型类的起源时间向史前推进了至少五百万年。 研究者对收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两件鸟类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之后认为,新标本为红山鸟类。红山鸟类是早白垩世较为进步的今...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通过对所有已发现的1.2亿年前的今鸟型类燕鸟科标本进行形态对比,最新研究发现“短胸似燕鸟”和“李氏别鸟”两个新的属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燕鸟科目前包括三个属和种,另一个为燕鸟科代表属种“马氏燕鸟”。
今鸟型类(Ornithuromorpha)是中生代鸟类的一大类群,所有现代鸟类都是从中演化而来的,其最早的化石记录追溯到早白垩世晚期,而这些化石显示了现代鸟类主要生物学特征的起源时间很早。相较于同时代的的反鸟类,早白垩世的今鸟型类化石发现较少,对于这一重要类群早期演化的研究有赖于更多标本的发现。本次研究报道了一件...
中新社北京5月6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科学家领导的鸟类起源研究小组发现了世界迄今最古老的今鸟型类化石,推测其距今1.3亿年,将今鸟型类起源时间向史前推进了至少五百万年。 在距今2.52亿年到6600万年前的中生代,今鸟型类、反鸟类和其他更原始的鸟类曾共存。但...
近期,《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刘庆国、李志恒、周忠和完成的关于中生代今鸟型类燕鸟科(Yanornithidae)的多样性和分支系统厘定工作,提出燕鸟科目前包括三个属和种,整个燕鸟科在体型多样性方面甚至超过了所有其他早白垩世今鸟型类之和。
古食种鸟是唯一有直接证据证明其植食性的早白垩世今鸟型类,且牙齿已完全退化。对牙齿完全退化和未完全退化的今鸟型类类群进行对比后,研究人员认为胃容物的状态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食性:在可能为植食性的牙齿退化的类群中,胃石通常较小但数量较多,而牙齿未完全退化的类群中,胃石则相对较大但数量较小。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