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定”,有了定力,不为所动,是为静。3.“静”,平息妄心则心安体安,心安体安才会有正念(虑)的体会、探究。4.“虑”,正确的(虑)的体会、探究会得到智慧的答案(方向),谓之得。——儒家的这段话,和佛家的“戒、定、慧”相似,异曲同工。
佛陀开示的解脱生死轮回,也就是彻底去除烦恼的方法就是按照,戒,定,慧 三个层次来修行的。三个方法互相有联系;持戒清净,可以帮助入定,得到清净心。止观双运是佛教禅定修习的基本方法和指导原则,又作止观双修、定慧等持。佛教禅定包含了“止”和“观”两大部分。“止”,梵文Sa—matha,音译奢摩...
就是完成。但是,“戒”的修行是没有止境的, 我们必修终生修行。你可能达到了完美的“定”和“慧”,...
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 (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静。定、慧与戒同为佛教徒之重要实践德目,如阿含诸经对此多有论说。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
因定发慧,慧是从定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不是妄想能够想得的。定的功夫深了,自然发慧。
止观是在因讲的,修止观成就了得到的果就是定慧,就是佛法三无漏学里戒定慧的定跟慧。止观法门是禅修的法门,可以分成两个部份,一个是止,一个是观,所谓止就是练习制心一处,乃至得九次第定,而观则是得定之后,於定中起观,观什麼呢?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内心历历分明(观),故称为止观。 即是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静。定慧与戒为佛教徒重要实践德目。因止而生定,因观而发慧,有相得益彰之功。
「止」即定,「觀」即慧。「定」即如,「慧」即實。於現實意義來說,若心時刻止觀,即定慧等持,...
从止到观,只是精神修炼的基础入门,后续的过程,称之为“慧”、“觉”。达到慧觉的阶段,就能够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