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见自己:认识自身,反省局限 自己是什么?自己是一团欲望,见了自己,感受本我和真我,明白了归途,所以豁达。《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讲:“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一个人如果能够明白自己的短处与无知是明智的;如果不能去明确自己的无知那是愚昧的。真正厉害的人,都能够发现自身的局限,通过不...
见众生,懂怜悯,所以宽容;见自己,明归途,所以豁达。见天地 见天地,我们仿佛置身于浩渺无垠的宇宙之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神秘。这份敬畏之情,让我们学会谦卑,明白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与微不足道。我们学会了俯首倾听大地的呼吸,仰望星空的璀璨,从而心怀敬畏,步履稳健。见众生 见众生,此时我们目睹了世间百态...
见自己:认识自己,面对自己。 ①巾帼英雄花木兰征战还朝,表露自我真心:“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②田园诗人陶渊明遵从自我,辞官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见天地:观天观地观自然观人生。 ③杜甫近望泰山秀丽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④曹...
见自己,从爱自己开始,克制欲望,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见天地,承认自己的渺小,重新认识自己,心里装得下世界。见众生,心怀感激,温凉慈悲,内心安宁,把学到的东西回馈众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它,有起有落、有苦有甜、有沟有坎,一切都在于“修”。修了三重境界,既“渡”了自己,也“渡”了他人。
见自己到见天地,是装得下委屈,鼓足勇气往上攀登的过程,是要把自己的小我境界提到天地的大我境界中去。见天地,知进退。人活于天地之间,一进一退,必然要走出去,看清前路后路。见天地,有格局。以地为躯干,以天为魂魄,以山川河流为血脉,在锤炼中塑造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强大的内心漫过困苦。不...
弘一法师的人生三见:“见天地——知敬畏,所以谦和,进而无私。见众生——懂悲悯,所以包容,进而无欲。见自己——明归途,所以豁达,最终无为。”弘一法师的前半生已经历尽富贵生活,而后大彻大悟,我们普通人还没经历过,还得继续红尘中修行。见众生,那应该是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了解世间规律...
人生有三次觉醒,分别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认识局限,开始反省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讲:“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是明智的;不知道自身的无知,是愚昧的。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发现自身局限,不断自我反省,从...
天地自己归途明,时光流逝,故事心底,芸芸众生寂寂示。 千年日月浮云影,揽尽万里,诗情画意,敞开胸怀触手及。 注释: 【人生三见】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天地是规律,众生是人性,自己是欲望。见天地知敬畏,所以谦卑;见众生懂怜悯,所以宽容;见自己明归途,所以豁达。
作文虽然是“三见”三元思辨,但是立足点是自己,是以自己为思考中心,“见天地”“见众生”,是对“见自己”的补充和升华,也就是写作时要有“我”的主人公身份意识,以“我”的视角来观天地万物,观芸芸众生。始于“我”,亦终于“我”。“自己”贯穿于“三见”始终。要抓住三个关键点:自己的分量,自己的...
人在三大觉醒之中,最重要的是见自己。因为一个人只有先见到了自己,才能有见到天地、见到众生的可能性。每个人也只有先做到了认识自己,突破自己,才能在外界当中寻找的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人生支撑点,最终成全自己,成就自己。见天地,在于修炼自己,改造自己 一个人,如果足够了解自己,也更客观地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