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報副刊》於1924年12月5日創刊,1926年4月24日停刊,共發行 477期,發表三千多篇文章。《京報副刊》是民國時期很有影響的報紙副刊,在 哲學、歷史、經濟、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均有所兼顧,特別偏重於文學。該刊對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者來說,是必備的參考資料。但由於距今已有九十多年,現在若想湊齊一套完整的《京...
“青年必读书”论争延续了晚清以来“国”与“学”的敏感话题,由于涉及中西文化以及国家民族发展的大方向,所以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25年1月间,由孙伏园主编的《京报副刊》发出“青年必读书十部”与“青年爱读书十部”的征求启示。七十余位社会名流与...
《京报副刊(总目、索引)》作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社:2016年4月 第1版,ISBN:180.00。《京报副刊》于1924年12月5日创刊,1926年4月24日停刊,共发行477期,发表三千多篇文章。
本文将重点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1924年)京报副刊的发展情况,以期揭示其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京报副刊的起源与发展 京报副刊是继清末《时报》副刊之后的一种新闻文体形式,兴起于辛亥革命后的北京地区。新文化运动时期,京报副刊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的思潮相互促进,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表达思想、...
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宣传阵地。其中,《晨报副镌》(后改称《晨报副刊》)以文学和思想启蒙为主;《京报副刊》注重批判现实和思想自由;《时事新报·学灯》侧重学术讨论与西学引进;《民国日报·觉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妇女解放为核心。四者均以推动社会进步、倡导新文化为目标,符合五四精神内核,...
《京报》于1918年10月5日创刊于北京,由邵飘萍主办,1924年底增设副刊,陆续出有《京报副刊》以及《民众文艺周刊》《妇女周刊》《儿童周刊》《文学周刊》《西北周刊》《科学与宗教周刊》《戏剧周刊》《莽原》周刊等多种。 《京报副刊》由孙伏园编辑,于1924年12月5日创刊,日出一号,每号印16开纸8版,每月合订一册,...
《京报副刊》是“五四”时期有重大影响的报纸副刊,《京报副刊》由孙伏园编辑,1924年12月5日创刊,日出一号,每号印16开纸8版,每月合订一册,至1926年4月24日《京报》被张作霖封闭而停刊,共出477号。《京报副刊》是综合性刊物,哲学、 历史、 经济、伦理、宗教、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均有所兼顾,但偏重...
这是一张《京报副刊》的特刊,名为“铁血特刊”,报道了抗战时期,文人们用笔做武器,救亡图存,奔走呼告。《京报副刊》是“五四”时期有重大影响的报纸副刊,《京报》是邵飘萍主办的具有进步倾向的日报,1918年10月5日创刊于北京,1924年底增设副刊,陆续出有《京报副刊》以及《民众文艺周刊》、《妇女周刊》、《...
《京报副刊》是“五四”时期有重大影响的报纸副刊,《京报》是邵飘萍主办的具有进步倾向的日报,1918年10月5日创刊于北京,1924年底增设副刊,陆续出有《京报副刊》以及《民众文艺周刊》、《妇女周刊》、《儿童周刊》、《文学周刊》、《西北周刊》、《科学与宗教周刊》、《...
《京报副刊(总目、索引)9787501357437【潺潺图书正版 保真】》,作者:京报副刊(总目、索引)9787501357437【潺潺图书正版 保真】邓咏秋,李强 编著,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ISBN:9787501357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