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戏简介 五音戏,又称洛阳五言绝句,始于洛阳西汉建兴年间(公元前156—前140年),历经汉蜀元明五朝,盛行于南宋、北宋及明朝,康熙時期在国学堂及學校中等开设了诗诵课程。五音戏以现存最早的四个诗组《天问》、《九歌》、《水经》、《王昌龄》为基础,使用乐曲旋律诵读绝句,唱吟發出声音,明确诗歌重音,节奏豁达、...
五音戏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代表,是最古老的戏剧形式。在中国,它不仅作为一种艺术表演被认可,而且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受到社会人士的欢迎。五音戏以五种不同的音调来演绎剧本,也就是“五音”:深调、高调、中调、减调、角调。 五音戏源于战国时期,起源于湖北。当时宋人一位叫“秦伯台”的歌唱家,将当时流行的歌曲和...
五音戏简介 五音戏,俗称“五音合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是以诗歌吟唱及音乐伴奏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舞蹈、传统服饰和道具为辅助手段,融合诗词、歌曲、声音、舞蹈、装扮、道具等艺术元素,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表演艺术形式。 五音戏最早起源于北宋,当时宋代歌人欧阳修、苏轼及其他文人所撰写、...
·五音戏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淄博、济南、章丘一带。或称西路肘鼓子,和流行在临朐、沂源等地的东路肘鼓子,及济阳、惠民一带的灯腔(北路肘鼓子),同出一源。与柳琴戏、茂腔、柳腔的关系也极密切。初期有五个人即可演唱,由一人司打击乐器,四人演唱,因此也称五人班或五人戏。 1933年鲜樱桃(邓洪山)在上海灌...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五音戏》是2013年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雷声、张士信、孙能俨。内容简介 “六月里三伏好热的天,二姑娘行程奔走阳关”一段流传了近三百年的声腔,至今还在鲁中地区的城市乡间传唱。这就是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来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山东地方剧种——...
五音戏是一种源于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的戏剧形式。至今,在传统戏剧《大裁衣》中仍能见到其原始唱词的痕迹,例如:“我就会打鼓,你就会敲锣,打起锣鼓唱秧歌,秧歌唱来唱秧歌”。这一戏剧形式至今已有超过两百年的历史。五音戏属于山东省内的流行戏剧之一,与柳琴戏、茂腔、柳腔同属于肘鼓子系统...
《青山作证》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根据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林业英雄、齐鲁时代楷模、淄博市原山林场原党委书记孙建博事迹改编的大型五音戏。2023年7月21日晚,《青山作证》在淄博剧院迎来首场演出,并接受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委员会的检验与审核。剧情简介 该剧通过回忆倒序、虚拟与现实的呈现方式,展...
《王小赶脚》是一出载歌载舞轻松活泼的五音戏小喜剧。该剧反映了农村新媳妇二姑娘雇驴回娘家,一路上与王小通过雇驴、讲价钱、骑驴、追驴、上山、过河、观景、数钱、赠挎包等情节,表现了剧中人的内心世界和喜悦心情,也展现了鲁中地区的风土人情,表演逼真,乡土气息浓郁,唱腔酸中带甜,令人陶醉。作品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