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
“五蕴”是佛教术语,指色、受、想、行、识五者假合而成的身心。其中,色为物质现象,其余四者为心理现象。具体来说: 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 受蕴:即是领取纳受...
五蕴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受蕴:受蕴指的是感觉的主观体验,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感受。想蕴:想蕴描述了感觉器官,与外界物体互动后在意识中,形成的表象和思维过程。行蕴:行蕴指的是...
五蕴也叫“五阴”、“五众”。阴是障蔽,五阴的意思是这五阴能够障蔽我们的真如自性和智慧,令我们生起烦恼、执着;五众的意思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 佛教提出五蕴的概念,就是为了说明在五蕴之外,就没有一个独立的“我”存在,我们执着的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五蕴暂时的因缘结合而已,只是个假象。就...
具体来说,色蕴是指物质世界的一切形态与色彩;受蕴是指对境领纳事物的心之作用,包括各种感觉和情感;想蕴是指思维与观念的构建,涉及我们的认知过程;行蕴是指意志与行为的驱动力,表现为我们的行为和动作;识蕴则是意识与认知的根源,它贯穿了我们的整个生命体验。五蕴与佛教哲学的关系:在佛教哲学中,五蕴被...
五蕴,主要是对心理的详细分析。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属于心理状态。世间的一切法虽然很多,都不外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处,指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六根,指生理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有情认识世界的六个渠道,主要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
“识”即识蕴。指的是心灵的观察、辨别和认知能力,即意识或知觉,包括对外界和内心体验的感知和理解。佛家认为这“五蕴”构成了人类心智活动的基本要素,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理解,人们可以逐渐认识到心理现象的本质,并通过修行来解脱自己的烦恼和苦恼。所谓“五蕴皆空”,并不是指“五蕴”不存在,而是强调其无自性...
五蕴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五种。蕴的意思是积聚的意思。 佛说:“万法皆空”。这一切法都是由“如来藏”生出来的,这个如来藏是万法而成的根本“因”,这个因再加上遇到的种种缘,就会产生“五蕴”。五蕴又称“五阴”,意思是我们人的五种妄想妄动,蕴积不散,像是阴影一样遮住了我们的般若...
五蕴皆空,出自《心经》的汉语成语,意思是五蕴本来没有,而五蕴则是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成语解释 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空代表恒定,代表不变。五蕴都达到恒定不变。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成语出处 《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