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证 从药物组成上看,五苓散与苓桂术甘汤比较接近,但从组方意义及治疗重点分析,则与苓桂术甘汤有较大的差异。五苓散中用用桂枝、猪苓、茯苓、泽泻发汗利水以利小便为主;白术补脾气制水气以运输水湿;桂枝辛温通阳,外能解肌,内能气化津液消阴以行水。全方以利水通阳为主,治疗重点在于水蓄膀胱,而膀胱...
病情分析:五苓散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其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停滞导致的一系列症状。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症: 水肿:尤其是全身性水肿,面部和四肢明显。 小便不利:尿量减少或排尿困难。 头痛、发热:伴有烦渴但饮水后呕吐。 2.成分与配伍: 五苓散主要由泽泻、茯苓、猪苓、白术和桂枝五味中药组成。其中: 泽...
五苓散证 八、五苓散证 (一)五苓散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茯苓十八铢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泽泻一两六铢...
五苓散证: 1.病机:主要是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水湿内停。常见于外感表邪未解,同时内有水饮。 2.临床表现: 头痛、发热、渴欲饮水,但饮水后即吐。 小便不利。 舌苔白滑,脉浮紧。 3.作用:以利水渗湿为主,兼有解表作用。 猪苓汤证: 1.病机:水湿内停且伴有阴液不足,可能存在热象。多见于津液亏虚的情况。
五苓散证的临床表现应该有发热,恶寒,因为有表证;小便不利,因为有苦里急,所以有少腹胀满;渴欲饮水,或者是水入即吐,脉浮,或者脉浮数。 为何有这些临床表现呢?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太阳病通过发汗,或者没有通过发汗,邪气通过膀胱经入膀胱腑,表证是正邪相争的状态,正邪相争就会发热。当寒邪循着膀胱经到了膀胱腑之后...
而猪苓汤证是邪热入里,灼伤阴津,水热互结。因此,在治疗上,五苓散证主要是温阳化气利水,而...
白虎汤证和五苓散证有小便利与不利的区别,一个是膀胱气化不利,一个是阳明气分有热,但是它们均表现消渴症状,当然也会有热,白虎汤证的热会更大一些。 翻译:太阳表证使用了发汗法,汗出很多,损伤津液,以致胃中津液不足,出现了烦躁不安,影响睡眠,口渴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的水频繁喝,使胃津恢复,胃气调和就可以...
一、五苓散证方证标准 1、特征症状: (1)渴而口燥烦,欲饮水甚至消渴,更有甚者水入则吐(水逆); (2)吐涎沫而癫痫者,或者吐涎沫而眩晕者。 2、主要症状(水饮证):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满,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动或者脐下动,或者头面、肢体浮肿。
五苓散首载于《伤寒论》,此方常用于治疗太阳蓄水证,常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但此方不仅限于小便不利为主的诸病证。根据胡冯经方医学体系思想,五苓散证属于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为外邪里饮证。现以《伤寒论》原文相关论述为基础,结合临床验案,对其方证应用作相关阐述。
结合五苓散证的其他条文,这里应该还有误用汗法的情况,也就是没有采用微汗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大汗的方式,结果造成了津液损伤的一系列症候,所以用到了五苓散,这里的痞证,就是由于下法损伤脾胃气机出现胃的吸收障碍,又误用汗法导致津液的损伤,出现了烦躁口渴的症状,此时大量饮水,结果导致水停心下,出现心下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