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五至三无: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的五至三无: 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 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是什么...
子夏侍坐于孔子曰:“敢问诗云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孔子曰:“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源,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子夏曰:“问何谓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
试说“五至三无” 楚简《民之父母》篇载孔子回答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曰:"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至五至,以行三无,以皇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其可谓民之父母矣。" 这段话是说,要能称得上为民之父母,首要条件是"必达于礼乐之原";具备了这种通达,便能以之"至五至",以之"行三无",以之"皇(横...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郑玄注:子夏曰:“‘五至...
五至:有了内心的感触,就能够写出华美的篇章了。能够写出华美的篇章了,完整礼仪也就能够做到了。完整的礼仪能够做到了,快乐也就来临了。快乐来临了,哀伤也就到来了。这里说的“至”与“至”之间环环相扣,息息相关,也是人生命运的变化的关联 三无:乐声再响(能绕梁三日)也终有尽时;礼仪虽盛...
这里所谓的“五至”,指的是“志之所至者,诗亦至焉;诗之所至者,礼亦至焉;礼之所至者,乐亦至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焉;哀乐相生,君子以正”。所谓“三无”,指“无声之乐,五体之礼,无服之丧”。而所谓的“礼乐之原”,则是指礼乐的本性,或者叫礼乐之道。 这席话中,何谓“三无”最是明白。何谓“...
1、试说“五至三无楚简?民之父母?篇载孔子答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曰:“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以行三无,以皇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其可谓民之父母矣。这段话是说,要能称得上为民之父母,首要条件是“必达于礼乐之原;具备了这种通达,便能以之“至五至,以之“行三无,以之“皇横,充塞于天下;其结果...
试说“五至”、“三无”和“五起”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之《民之父母》篇,着重 探讨了“五至”、 “三无”和“五起”三大状态和境界, 是一篇 富含哲理的重要文献。该篇主要内容又见于传世本《礼记?孔子 闲居》、《孔子家语?礼论》和方以智的《一贯问答》等,然各 本不尽相同。 本文虽意不在...
试说“五至三无”_0 试说“五至三无” 楚简《民之父母》篇载孔子回答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曰:“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至五至,以行三无,以皇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其可 谓民之父母矣。” 这段话是说,要能称得上为民之父母,首要条件是“必达于礼乐之原”;具备了这种通达,便能以之“至五至”,以之“行三无...
什么是“五至三无”?他说:“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诗是表达志向的,诗学好了,志向就确立了,志向确立了,礼仪就有了;礼仪有了,乐也就产生了;有了乐,也就有了哀。有了哀乐,有了恻隐之心,有了同情之心,有了是非之心,有了好坏、对错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