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五石之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了解这则小故事的寓意。 3.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思维发展与...
“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 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 理。 3.文学常识 《庄子》又名《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 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 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文本二: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 浆,其坚 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那么瓠落无所容。非
庄周梦蝶,知鱼之乐,一个个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二、文化常识 1.了解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
“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瓠,葫芦。《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 第三部分...
在这里可以对学生的思维 进行提升,从而将视野从《五石之瓠》拓展到整篇逍遥游之中,然后再联系《逍遥游》其它 文段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立足于“无所待”,探寻庄子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喜欢称孔子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但在我看来,他既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人,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洒脱...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乐器,瓠,告诉学生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地位。然后,给学生展示一些瓠的图片,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乐器。 2.阅读理解(15分钟) 教师给学生分发课文《五石之瓠》的副本,并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跟读课文。之后,教师出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课文。例如...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教案.pdf,选择性必修上册6.2 《五石之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其作品;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 理解该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导入:先秦诸子中,有一位学者,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 对当时的各
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5.2五石之瓠》教案【教学目标】1、翻译庄子的《五石之瓠》,注意积累文言常识。2、庄子不仅从日常使用的功用上考虑大葫芦的使用价值,而且超越了世俗的眼界,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我们要学习庄子善于从别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境界。3、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表现其独特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