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志化火是一个中医术语,喜、怒、忧、思、恐五种情志异常表达,过度或抑郁都会影响脏腑,气机郁滞,变生火邪而伤害人体。概念 喜、怒、忧、思、恐等各种情志活动失调所变生的火证。解读 情志和气的活动密切相关,长期精神活动过度兴奋或抑郁,使气机紊乱,脏腑真阴亏损,出现烦躁、易怒、头晕、失眠、口苦、胁痛,...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这一说法,源自中医的阴阳五行及脏腑理论。五志,即人的五种基本情绪:怒、喜、思、忧、恐。这些情绪与人的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五志与五脏的关系 怒伤肝:过度的愤怒会损伤肝脏,导致肝气郁结,久而久之可能化火。 喜伤心:过度的喜悦会损伤心脏,使心火过旺,甚至可能引发心脏疾病。
也要注重化热后的火邪,配伍滋阴、清热之品,已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长期精神紧张,脑力劳动过度,或情绪剧烈波动,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情志所伤,致心火暴盛,肝阳暴张,风火相煽,火盛水衰,水衰不能制火涵木,阴虚阳亢,气血上逆,突发本病。正如《素问...
五志化火为中医病机内生火邪的因素的一种解释,五志之中,心火甚则多喜而为癫,肝火甚则则多怒而为...
五志过极 出处 《黄帝内经》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 五志,指喜、怒、忧、思、恐五种情志,亦泛指各种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其物质基础的。这些活动过度,就会损及五脏精气,或影响脏腑气机失调,产生疾病。 解读 祖国医学认为,五志过极,七情内伤,对健康极为不利,它是发生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态志过极...
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又称刘河间,倡“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以火热立论,主张用寒凉药,被称为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又称戴人,主张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倡“汗吐下三法赅尽治病诠”,被称为攻下派。李杲,字东壁,又称东垣老人,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以补益脾胃为主...
火由心生,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皆可化火,而火易生风动血,会加速血行,灼伤脉络。因此在大暑尤其要防止情绪中暑,静心安神,戒燥戒怒。同时要主动调节情志,以符合自然界阳气旺盛、万物生机活跃的规律。保持恬静愉快的心境,神清气和,胸怀宽阔,这也是传统医学中主张的“夏季要放”。要保持精神饱满,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
焦虑症形成与五志过极化火,痰热上扰,或心肝胆肾失调有关。由于心肝胆肾气血不足者,表现为胆怯易惊、精神不振;而五志化火者,则表现为紧张烦躁,属中医的惊悸、郁证、客忤等病证范畴。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以其特殊的临床症状一刻板形为和刻板思维,仅散见可古代病案中,无专门论述,除运用药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