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是中国文革时期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名实相差悬殊,其实是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
五七干校的建立有多种原因,既是安置受冲击停止工作的干部、精简机构安置编余干部的需要,也是处理教育改造有问题干部的一种方式。虽然它已经成为历史,但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策导向。五七干校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培养锻炼了大批各行各业优秀干部、青年才俊和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息县东岳五七干校位于东岳镇乌庙村张庄南部,创建于1969年,文化名人钱钟书、杨绛夫妇、俞平伯、何其芳、吴世昌、余冠英、何西来、吕叔湘、丁声树、胡绳、任继愈、金岳霖、孙冶方、顾准、吴敬琏等都曾在息县东岳“五七”干校工作学习劳动过。学校简介 1969年11月18日晚,河南省息县东岳公社轧花厂仓库里,搭满大大小小的通铺...
湖北省五七干校 湖北省五七干校是湖北省的地名,根据五七指示新办的集中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地名含义 湖北省:指行政区湖北省;五七:五七指示;干校:干部学校。历史沿革 1968年成立,1979年 撤销 。
山东五七干校的建立,是在一系列复杂的背景下产生的。1960年后期,中国面临着苏联的和平共处路线的压力,美国的越南战争的威胁,印度的边境冲突的挑衅,以及日本的经济崛起的竞争。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加强国防建设,提高人民的革命意识,抵制修正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且,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动乱...
五七干校是什么意思? 一、五七干校: 是中国文革时期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名实相差悬殊,其实是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 二、《五七指示》: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
上海市科技“五七”干校位于奉贤县燎原农场境内(今属海湾镇),1969年2月创办。下放干校对象为市科技系统干部和知识分子,1969—1971年共有2000余人参加干校劳动。1978年11月撤销。 上海市教育局“五七”干校 上海市教育局“五七”干校(简称教育局干校)于1968年1...
沙洋“五七干校”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五七干校是“文革”进入“斗、批、改”阶段所催生出的特殊学校。1968年,根据毛泽东“广大干部下放劳动很有必要”的《五七指示》,全国掀起了在偏远农村新建五七干校的热潮——18个省区共创办了一百余所“五七干校”,先后下放十余万干部、3万家属和5000名知识青年。此外...
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文艺事业单位的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村五七干校,从事农副业生产和革命大批判。仅中央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就在河南、江西、湖北以及东北等18个省创办五七干校106所,下放的干部、家属10万余人。各地下放五七干校的干部、职工数以百万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