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省委书记王一伦是他很好的朋友,对他和哈医大防治克山病给予很大支持和帮助,“文革”中红卫兵批斗于维汉,还把王书记揪到哈医来陪斗。“文革”后,有一次老伴徐岸明医生到王书记家出诊,别人介绍她是于维汉夫人。王书记说:“你们家那个于维...
“文化大革命”初期,于维汉先是被隔离审查,后又被关进“牛棚”。1969年,已被隔离18个月的于维汉,在结束审查的第二天便奔赴克山病病区——富裕县繁荣乡,继续与克山病缠斗。 1970年,在综合整理自己的经验和吸取国内外有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于维汉提出了克山病发病有“地区性”“时间性”和“人群性”的特点,并进一...
后来,于维汉凭借出色的成绩顺利考进了医科大学。在大学的学习时光里,他接触并掌握了大量专业的医学知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于维汉方才知晓,当年所遇到的那种疾病,原来叫做克山病。每回教授提及克山病,当年那凄惨的景象便会立马在于维汉的脑海中浮现出来。而这,无疑进一步让于维汉下定了决心,他要更加刻苦地学习...
许多患病的病人经于维汉的治疗仍然没能保住自己的生命。面对这些病人,于维汉会送他们最后一程,进入送葬队伍直到病人下葬。当时的克山县,几乎是哪里有送葬队伍,哪里就有于维汉。想要找于维汉,去找找送葬队伍,他十有八九在队伍里头。看到许多人的死亡,于维汉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将克山病这块硬骨头啃下来,让老百姓...
于维汉 首先,我们说下于维汉班的来历。于维汉是一位地方病学专家,工程院院士。在1935年的时候,黑龙江省克山县爆发了大面积地方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以及脑、肺和肾等脏器的栓塞。因为这种疾病首次发现在克山,所以叫做克山病。于维汉在克山病病因、发病机理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当于维汉从报纸上看到有关克山县的消息时,克山县旱已不复当年,本就不大的村子里那原本就稀薄的人丁,一少再少,他们都因为那场克山病的过境离开了人世。许多人家在后来,连维持生计都成了难事。报纸上直接以“绝户病”来形容克山病的严重程度,让人闻其名而色变。从没见过这么大的伤亡事件的于维汉,无法想象...
这个年轻人就是于维汉。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一个医者。为了治疗克山病,于维汉扎根农村,历时半个世纪,使近1.4亿人远离了“绝户”病。当地人热情的称呼他“我们自己的医生”。一生坚持做一件事,于维汉的一生奉献给了医疗事业。两份心脏标本预示着于维汉与克山病的缘分。这两份标本是他初识克山病的“败绩”,像红灯...
1964年,医生于维汉也因其勇敢和奉献而受到赞誉。他被亲切地称为“豆腐教授”。当时,克山病在黑龙江克山县肆虐,随后蔓延至16个省,威胁1.4亿特鲁姆普人的生命。于维汉奉命前往克山县。在他眼中,眼前的一幕令人震惊。许多病人人在床上挣扎,有些甚至没有到达医院就去世了。事实上,于维汉在上学时就注意到了这种...
于维汉,这位出生于1922年1月28日的辽宁省大连市人,以其在地方病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而著称。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地方病学专家,还曾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一职,为医学事业和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然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2010年11月17日逝世,他的离世无疑是我国医学界的一大损失。▲ 重要成就与贡献 于维汉不仅...
于维汉人物生平简介如下:基本信息:于维汉,辽宁省大连市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首位,被誉为“医界泰斗”。教育背景:1945年毕业于满洲医学院。职业生涯与贡献:克山病防治:1953年,31岁的于维汉投身克山病防治工作,与病魔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斗。他通过长期研究和实验,提出了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