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成立以来,倡导“全媒体”理念,整合杂志、网站、视频的编辑、记者力量制作财新电视/视频节目。财新的编辑、记者积极参与,直击新闻现场,解读政策趋势,梳理事件脉络,透视市场变局,为观众提供专业的解读和分析。 此专辑以个人为索引,汇编近年财新编辑、记者出镜采访、评论的所有音视频作品,展示财新编辑、记者的风采...
2020 - 于海荣,程思炜 - 《财新周刊》 - 被引量: 0 收藏相关文章 何以稳增长 2019 - 于海荣 - 《财新周刊》 - 被引量: 0 收藏相关文章 稳就业压力加大 2019 - 于海荣 - 《财新周刊》 - 被引量: 0 收藏相关文章 企业信心待提振 2019 - 于海荣 - 《财新周刊》 - 被引量: 0 收藏相关文章...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除了增长目标、宏观政策基调等常规的关注点,更大的看点是新一轮改革元年的具体政策部署 2013年12月10日 17:18 负面清单:起步意义重于行业开放 除了上海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六大领域,这份负面清单相对谨慎,在对外开放度上并无明显突破,其起步意义更大 ...
财新周刊 16-12-13 09:20 来自财新网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记者 于海荣)“积极性的财政政策,要从总量型更多转向结构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表示,积极地结构性财政政策重点从原来的扩大总需求为主,转向结构性改革和公平性竞争上,支出重点由原来的投物转向投人,花钱买机制,倒闭政府职能转变 O网页链接 ...
财新周刊 16-03-9 09:26 来自财新网 【经济下滑未止】(记者 于海荣)市场的悲观情绪并没有随着春节假期而中断。年初的数据真空期中,相对综合的调查数据——采购经理指数(PMI),再次显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并未缓解。就业状况正在恶化,积极财政政策明显加码,为避免加剧过剩产能,基建投资或将“托而不举”。 O经济下滑...
财新周刊 15-06-8 14:06 来自财新网 【封面报道:再解通缩】(记者于海荣 王力为)中国经济要防通缩,也要防止杠杆率过快增长,两者目前大体平衡,但有可能在短期内倾向其中之一。时隔17年通缩“幽灵”是否再次来到中国?又该如何看待、应对这次“通缩”逼近?争论焦点显然并非价格变化本身而是其背后隐含政策取向 O再解...
【经济何处寻底】(记者于海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从内部看,中国正在消化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从外部看,全球新贸易规则和制度的竞争也改变了中国传统出口的竞争优势,中国经济还处在新旧动力转换的过程中,经济还会在底部延续一段时间 O经济何处寻底 ¡查看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