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E人物专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于海军教授本期对话栏目荣幸邀请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课题组长,Journal of Cancer Metastasis and Treatment期刊编委于海军教授。于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在靶向药 - OAE开放科学于20240531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4400个喜欢,来
兜兜转转,于海军一直在开发智能递药系统的路上。 2006 年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生物医用高分子专业博士毕业后,于海军先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 2012 年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和高端制剂开发相关的科研工作。 “回国后主...
因此,开发新一代疫苗制剂以协同促进淋巴器官内肿瘤抗原的胞质递送与STING信号的高效激活,对于改善肿瘤疫苗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2022年12月28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于海军课题组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发表了题为: Acid-ionizable iron nanoadjuvant augments STING activation for personalized vaccination immunot...
2019年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202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于海军课题组。主要研究肿瘤免疫耐受机制并开发生物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以克服多重免疫耐受。在Adv. Mater.,Nano Today,Acta Pharm. Sin. B等重要期刊发表多篇研究/综述论文,曾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药学会药剂学年暨青年论文报告会“...
上海药物所硕博连读生陈方敏为论文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于海军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李天亮博士为本文的实验设计与技术路线优化提供了关键支持。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临港实验室开放基金、博士后基金和上海市超级博士后项目、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
在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于海军研究员针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不足而导致目前的癌症免疫疗法表现出较低的应答率这一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种细胞内酸性可活化的动态纳米颗粒,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铁死亡来引发其免疫原性。此纳米颗粒的设计是通过整合一种可电离的嵌段共聚物和酸敏感的苯基硼酸酯(PBE)动态共价键,用于对肿...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于海军研究员和南通大学王伟奇副教授在科爱出版创办的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上合作发表综述文章:“光激活自由基纳米发生器用于癌症治疗进展”。从当前研究最为广泛的光活性材料诱导产生的活性自由基:单线态氧、...
因此,精准递送PROTAC分子至肿瘤部位并有效降解瘤内目标蛋白对开发PROTAC抗肿瘤药物至关重要。 2022年7月26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于海军研究员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辉雄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徐志爱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了题为:...
上海药物所于海军课题组开发酸激活递药系统 9月相会成都!点击上方抢先报名 导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于海军团队提出利用酸敏感递药系统协同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与免疫原性死亡,从而改善抗肿瘤免疫应答的策略。 免疫治疗可激活系统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已在临床肿瘤治疗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