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去恶》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故事写北平名士陶圣俞顺治年间赶赴乡试,寓居城郊。遇一书生,邀与同居。书生自言姓于名去恶,乃赴试的冥中之鬼。去恶告诉陶生:冥间士子每在七月五日入闱考试,但前一日须考审试官。忽一日,于去恶面带...
一日,于去恶返回,脸上洋溢着忧愁,叹息着说:“我在世时未能飞黄腾达,本以为死后可以解脱,却没想到在黄泉之下,倒霉事依旧缠着我!”陶圣俞询问发生了何事。于去恶解释道:“文昌帝君受命前往都罗国册封国王,因此试官的考核已被暂停。那些在官场中混迹多年的神鬼,东拼西凑地纷纷成为了试官,我们这些读书人...
” 陶圣俞听了,深以为然,从此对于去恶越发敬重。一日,于去恶从外面回来,面带愁容,唉声叹气地说:“我活着的时候贫贱,本以为死后可以免于贫贱,不料倒霉先生又跟我到了阴间。” 陶圣俞忙问缘由,于去恶说:“文昌星奉命去都罗国封王,考官的考试他暂不参加了。几十年的游神、耗鬼,都夹杂在考试官里...
七月十五,中元节那天,于去恶对陶圣谕说:“我要去参加考试了,劳烦兄长明天早上,拿着一炷香,到东郊,喊我的名字三次,我马上就来。”说完,就出门离开了。陶圣谕买好酒,煮好肉等着天亮。刚出现一丝曙光,陶圣谕就按于去恶吩咐的去做。不久,于去恶带着一位少年来了。问少年叫什么名字,于去恶说:“...
于去恶性情喜欢静静地坐着,不喜欢动,经常一个人独自坐在屋里,但桌子上并没有看到他的书籍。陶生没有与他交谈,他也没有开口,只是默默地躺着。陶生觉得这个人很奇怪,就想看看他的书箱里有什么东西;但除了笔墨纸砚,里面没有别的东西。陶生感到越来越奇怪,于是问于去恶,于笑着说:“我们读书人,怎么可能在口渴时...
于去恶性格不喜欢到外面游玩,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房间里,然而桌子上也没有书籍。陶圣谕不和他聊天,于去恶就默默的躺在床上睡觉。 陶圣谕对他有些怀疑,搜查她的行囊,除了毛笔和砚台以外,并没有其他东西。陶圣谕奇怪问他:“为何于兄弟行囊里,连书都没有?” 于去恶笑道:“我辈读书,又岂是事到临头才去准备的?
于自觉发挥良好,但等阴司地榜揭晓,却名落孙山。两天后,传来好消息:桓侯张翼德巡视阴曹,扯碎了地榜;又逐一查看考卷,推荐于去恶为交南巡海使。陶生设宴为于庆贺,于和陶商定让方生也住到陶家来。 翌日天刚黑,便有车马来接于去恶上任。于向陶生告辞,说先把方生送至陶家。陶生完成三场考试后赶回家,进门就问...
于去恶说:“兄长实在是不了解我。如果我不说明白,恐怕无法表明我的心迹。但如果突然说出真相,又怕你认为我是个怪物。怎么办呢?” 陶圣俞坚持说:“没关系。” 于去恶说:“我并不是人,其实是个鬼。现在阴间用考试来授予官职,七月十四日我奉命去考帘官,十五日考生进入考场,月底发榜。” ...
于去恶 北平陶圣俞,名下士。顺治间,赴乡试,寓居郊郭。偶出户,见一人负笈筺儴,似卜居未就者。略诘之。遂释负于道,相与倾语,言论有名士风。陶大说之,请与同居。客喜,携囊入,遂同栖止。客自言:“顺天人,姓于,字去恶。”以陶差长,兄之。于性不喜游瞩,常独坐一室,而案头无书卷。陶不与谈,则默卧而...
作为谈鬼说怪的小说,《聊斋志异》中甚少涉及现实,尤其是影响巨大的社会事件,这篇“于去恶”是特别的一篇。小说中提到的发生在顺治十四年的科场舞弊案,是历史真实。这一年,先后发生了顺天乡试和江南乡试两场科场大案。“乡试”便是举人考试,考中举人就算是跨越阶层,有了做官的资格,所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