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七部与昆嵛山区的农民起义军相配合,攻克宁海州,向文登县城、栖霞分城进攻,令统治者大惊。清廷获悉,十分关切,剿抚并济,使起义军遭沉重打击,于七在动摇中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于七降清后,难以得到统治者信任和地方官吏的善待,受到亲朋好友的谴责。经旧友的规劝,于七终于悔悟,改善了同旧友乡亲的关系。...
于七抗清起义是清初发生的农民起义 于七抗清起义,清初胶东地区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抗清农民起义。顺治五年(1648年),栖霞人于七聚众于锯齿山(今栖霞东南),联合周围各地起义军抗清。顺治七年攻占宁海(今牟平北)。清王朝企图“令其擒贼自效”,授于七为栖霞把总。后来发现于七继续在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进行...
山东于七起义,清初抗清起义之一。顺治五年(1648年)山东栖霞于七,聚众于锯齿山(今山东栖霞东南)举行抗清起义。七年,义军攻占宁海(今山东牟平),杀死知州刘文淇,活动于登、莱地区。十八年,清廷派兵镇压。于七联合昆仑山(今山东牟平东南)的张振冈、鳌山(今山东即墨东)的段忠渍、招虎山的徐海门等部义军,围攻福山...
在胶东地区,于七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在两大山区,栖霞牙山和青岛崂山周边,都流传着众多与其相关的传说故事。于七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在清朝初年,他曾发动了两次反清起义。在古代,胶东半岛地处海表边陲,鲜有大的战事。而于七起义,算是胶东古代史上比较轰动的大事件。关于于七起义的经过,此...
于七驻军于此,并且在隘口设立关卡,建立了良好的情报和通讯系统,不少饥民和各地义军纷纷前来投奔,义军如滚雪球般发展壮大,掀起了鲁东地区的抗清高潮。最牛叉的一次是,于七部与昆嵛山区的农民起义军协同作战,这些拿惯了锄头的农民联手攻下了职业军人驻守的宁海州,杀死汉奸知州刘文淇。并且分兵向文登县城、栖霞...
胶东农民起义领袖于七记事 明末清初,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激变,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呈现出剧烈动荡、错综迷离的局面。1644年3月(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李自成率农民义军占领北京,摧毁了明朝腐败政权。早就觊觎关内、蓄有覆灭明朝野心的满洲贵族,利用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机会,大举入关。此后,国内民...
实际上,于七在第一次起义之后,被招安为栖霞县把总,也算是当地的头面人物,因此栖霞不少大家族都与之有来往,林佺认识于七也不意外。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追究的话,恐怕栖霞一大半的望族都要牵扯其中。不过,诚如之前所言,清廷一开始采用的是高压恫吓的政策,并没有耐心调查清楚,就直接将林佺收入大牢。县志...
栖霞于七发动的两次起义,是清初山东的历史大事件,尤其是第二次起义,波及面广,影响不限于胶东一隅,胶莱河以西也有连锁反应。当时距离栖霞较远的青州府安丘县,就有与此有关的奇人奇事。这个奇人奇事,记载在清初安丘人张贞的笔记《渠丘耳梦录》当中。张贞,字起元,又号杞园,安丘人,与《池北偶谈》的作者...
历史上的于七起义,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清顺治五年,第二次是在顺治十八年。时间不同,清廷的态度亦有变化。第一次起义时,南明势力尚强,清廷的主要力量用在征讨南方上,对胶东的于七采取羁縻策略,由登州知府张尚贤出面招抚,授予于七栖霞把总一职。而第二次起义时,清军已平定云南,腾出精力,因此对于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