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字”,是中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试行的一种不规范的汉字简化书写形式,其最大特点是简化手段盲目粗暴,以致缺乏甚至毫无规范汉字应具有的表意文字性质,对中国的汉字文化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简字”最早在1975年颁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提出,对248个字根进行了“二次简化”,并在1977年12月...
二简字的过度简化使得字形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和灵魂。专家纷纷指出,简化汉字并非不可行,但至少需要兼顾传承与实用。二简字对于新词汇的表达不明确,与传统汉字形式差异极大,使得人们辨认困难,导致其在实际使用中几乎被抛弃。此外,二简字的制定过程也备受批评。在拟定和公布的过程中,存在较为仓促的情况...
国家正式废弃二简字是在1986年6月24日,当时国务院回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废止 <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时直接宣布废除“二简字”。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了“二简字”不属于规范用字,这也直接给二简字定了性。那么,从...
1977年12月,人民日报就汉字改革作出巨大改革公示,即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可以说二简字的开始轰轰烈烈,第二天地方各大报纸也开始使用二简字,就连官方教材也开始使用二简字进行排版,但是仅仅半年不到,在第二年的4-7月,各地有关部门突然停止使用,二简字刚刚施行也宣告了“腹死胎中”。二简字的...
二简字的废止,也留下了一系列的社会遗留问题。在一定时期内,这些简化过度的汉字在非正式场合继续存在,甚至在某些人群中形成了习惯。这导致了社会上对汉字书写标准的混淆,尤其是在年青一代中,对于二简字的理解存在着困难。二简字的废止,也引发了对汉字简化的深刻反思。人们开始审视汉字简化过程中,可能会丢失的...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布。次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可是,这第二次简化并不像第一次那么成功,在简化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二简字在实际使用中产生了不少问题,用起来反而不方便了。例如,将“舞会”的“舞”字简化为“午”,写成“午会”,人们就很容易将...
二简字被废,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二简字存在情况非常严重的“一对多”现象,即由于同音或者异音代替造成的多个相似汉字、一个读音情况。简化汉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笔画、方便使用。但在精简汉字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单字的读音和含义,这就不可避免影响了文字本身的含义,或者说使其含义变得模糊。且简化后的...
二简字是在一简字的基础上让汉字更加简化,表面上看起来是更容易学更容易写了,但是忽略了一个群体的因素。因为已经学会并习惯了使用一简字的普通百姓不愿意了,好不容易学会了汉字,现在又要改,岂不是要重新学?所以说二简字的推行时机选择得不好。做一个另外的假设,如果当时一简字就推行的是二简字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过度简化破坏了汉字原有的美感,就拿甲骨文来举例,在古时人们会根据物体的特征来造字体,例如“火”字就与现实中火的样子很像,不仅很好记,并且书写的时候也很好写,便于大众练习。反观看二简字的简化过程,多少有些急于求成了,将不少字的偏旁部首、重要构成等部分省略...
就这样,二简字成为文盲界流通的汉字,他们之间的文字交流,大多会使用流行的二简字。对于文盲而言,二简字可谓是得心应手,但对于中国汉字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言,二简字是相对失败的。然而,这也是二简字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根本原因。之后,二简字不仅被用在了报纸上、海报上、甚至还被写进了课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