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二品顶戴”通常是一种荣誉或奖赏,意味着某官员虽然可能实际官阶低于二品,但因其功勋卓著或特殊贡献,被赐予二品顶戴作为荣耀的象征。这种奖赏并不改变官员的实际品级,但在礼仪和待遇上,可能会享有一定的二品官员的特权或尊重。 因此,当说某人“加二品顶戴”时,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二品官员,而是指他获得了与二...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清代宫中最大的总管是敬事房的督总管,俗称“大总管”,但品级在同治之前只有正四品,这是雍正皇帝定下的规矩。同治以后,敬事房督总管升为正三品。尽管李莲英是二品顶戴花翎总管,但他毕竟是储秀宫总管,从体制上而言,他仍然是时任敬事房大总管李双喜的属下。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也需要注意。...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九月丙辰,牛鉴官拜两江总督、兵部尚书衔、抚远将军、兼辖两淮漕盐、从一品,成为清朝著名的九位封疆大吏之一。后又诰授从二品通奉大夫,升诰授清朝正二品资政大夫,赐给正二品顶戴花翎,道光皇帝赐匾《夫子博学》,咸丰皇帝赐匾《名宦大宗》,同治皇帝赐匾《赐牛公祠》。大清帝国重臣,皇亲国戚,道光...
李莲英再牛,也就是个体面点的"高级管家"。即便他有二品顶戴,在权力体系里也就是个端茶倒水的高级角色。慈禧对他的宠信,更像是雇主对得力干将的赏识。犯错照样扣钱罚俸,半点情面不留。光绪六年因过错还被摘了顶戴,罚俸半年;九年又犯错被罚。从光绪十二年起,他向敬事房交了足足204两的罚银。这哪里是什...
在明朝时期,官位等级制度主要采用了九品十八级的标准,文武官员并行不悖。其中,二品顶戴官位包括太子太师、少傅、少保等职位,这些职位多为虚衔,用于表彰官员的功绩与身份,但并无实际的管辖范围和权力。此外,六部(吏、户、礼、兵、工、刑)尚书同样属于二品顶戴官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各部部长,...
乔致庸作为商人,却受到了朝廷的极高赞誉,他被封为二品官衔并赏戴花翎,他的六个儿子也分别担任了二品到七品不等的官职,这也充分证明了乔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尽管乔家有“不纳妾”的祖训,但乔致庸似乎与克妻命缘结不解。他的一生中有五次续弦,共有六个妻子。然而,这些妻子却无一例外地在他之前...
清朝后期捐官太多补不上缺,穷得当街叫卖二品顶戴 “清朝后期的卖官狂潮,在世界政治史上都是罕见的,造成社会上官多如过江之鲫,甚至出现因为补不到缺,穷得当街叫卖二品顶戴的奇闻。”咸丰皇帝有点背时,刚上台就遇上太平军起义;快下台时,又被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火烧了圆明园,他逃往热河,就在那里病死了...
就是这样一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街头的一个小混混,可怎么就在入宫后就能如鱼得水,一举打破了雍正规定的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被慈禧太后赏戴二品顶戴花翎。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李莲英能得到慈禧太后宠信,起源于一个小事件。李莲英因学会了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发型,因此得宠。此后,每天都是由...
当然了作为正一品大员,也是从正二品大员过来的。清廷官制最为讲究等级,因而官服的图案也会有区别。最为明显的还是正一品和正二品顶戴上的小珠子,这个小珠子可是大有讲究。其实,不管是正一品也好,还是正二品,顶戴上的小珠子真正的专业术语叫做“顶住”。清代顶戴制作工艺繁琐,等级越高做工越细,材料愈加尊贵。
首先回答你,在明朝二品顶戴肯定是大官了。因为明清时期采用九品十八级来作为官员等级,文武并同。在明朝时期二品顶戴的官位有以下:太子太师、少傅、少保:虚衔,只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与权力,六部(吏、户、礼、兵、工、刑)尚书:即现在国务院各部部长,如国防部、教育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