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生身之苦果与烦恼之余残也,又加业之余残为三余,就最后身之菩萨谓之余残。无量寿经日:‘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①寂灭 梵语涅槃,华译为寂灭,意谓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叫做“寂灭”。《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②生身烦恼 “生身”指生死之身,亦即苦报身。“烦恼”即由贪瞋痴而生的种种烦恼。③二余俱尽 生身的苦果和烦恼的残余,俱皆除尽。④靡不覆载 是说菩萨心无分别...
无量寿经中:《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证无所得。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pu萨们了解世界一切事物现象,全是不可得的'空寂'本性;他们自身因五蕴和合而生的苦果以及与生俱来的烦恼,都已经泯灭无余...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俱尽就是永断,烦恼永断,生身就是生死,烦恼、生死这两样永远断了。断了他还有没有这个身?他有,他这个身不是生死身了,可是我们凡夫看到生死身。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也看到他出生,八十岁他也死了,我们凡人看到他有生死,其实他自己没有生死;我们凡夫看到他也有烦恼,其实他有没有?他没有,...
查看答案
酒尽,各散去。 (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材料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八年春,歙袭略阳,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
所以“又”字强调年复一年;“遗民泪尽胡尘里”意思是北地遗民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军队的到来,所以隐含着诗人对收复失地的痴望;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再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逐渐变小,量词“痕”“点”“芥”“粒”等,也是一个小似一个,这种从小...
瓒就桥边与文丑交锋。战不到十余合,瓒抵挡不住,败阵而走。文丑乘势追赶。瓒走入阵 中,文丑飞马径入中军,往来冲突。瓒手下健将四员,一齐迎战;被文丑一枪,刺一将下 马,三将俱走。文丑直赶公孙瓒出阵后,瓒望山谷而逃。文丑骤马厉声大叫:“快下马受 ...
宋·唐庚《醉眠》 |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宋·唐庚《醉眠》 此诗当作于公元1112 年(宋徽宗政和二年),作者谪居广东惠州。在此年春末夏初的一个日子里,作者住在山中居所,独自酌酒而醉眠,醒后有感而作此诗。 山上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