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论兵,有攻有守,善为兵者必知夫攻守之所宜。故以攻则克,以守则固。当攻而守,当守而攻,均败之道也。方天下交臂相与而事秦之强也,秦人出甲以攻诸侯,盖将取之也。图攻以取人之国者,所谓兼敌之师也。及天下攘袂相率而叛秦之乱也,秦人合卒以拒诸侯,盖将郄人之也。图拒以郄人之兵者,所谓救败之师也。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翻译“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翻译: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出自苏洵的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
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
抱薪救火,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魏世家》中苏代与魏安釐王的一段对话“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否则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灾祸继续...
纵观整篇文章,最关键的一句话,莫过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句话最早出自《史记·魏世家》,原文为“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讲述的故事是当年魏国割地求和,反倒让秦国更加贪婪的故事。不得不说,这句话用到今天的中美贸易争端,非常恰当。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
在苏洵所著《六国论》中,第一句话就提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直截了当提出,六个国家灭亡背后的真相不是因为兵器和战法不行,而是因为争先恐后用土地侍奉秦国,使得秦国在军事和经济实力上得以飞跃,有了平定天下的资本。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
“举以予人”是“举之以予人”的省略,“以”是目的连词,连接两个动作(“举”和“予”),表示“来”;“以地事秦”的“以”是介词,表示“用”,后面接了“地”,构成介词结构,做“事”的状语。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乙文】(六国)所以亡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