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连环画小人书”,最是那时十来岁的我们的最爱,常常看这“小人书”,都看得我们“废寝忘食”,并且还是,一看就是许多遍,直到看到都能背下来里面的内容为止。我们的十来岁那时候,是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时候,虽然上学时书包里背的也就语文数学这两本书,但像四大名著这样的书,也就都早就走进民间...
春秋战国时期,书籍有了初期的形态,简牍和帛书是主要的形式。《诗》《书》《易》《礼》《春秋》这些经典大约成于这一时期。不过竹简制作麻烦,使用笨重,孔子因喜读《易》,还发生“韦编三绝”的故事。帛书则是另一种相对轻便的材质,但由于它是用丝织品制成的,成本很高,因此也无法广泛使用。 “书之竹帛,镂之金石...
在发明造纸术前,我们的祖先会把需要记录的事情刻在方便携带的龟甲兽骨上。这些刻着“甲骨文”的甲骨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原始的书籍雏形。 到了商朝时期,青铜器成为了记录历史的重要器具,这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这些青铜器上的文字是研究先秦历史最珍贵的资料,也是研究殷商、西周、春...
我国的第二种书,是青铜“书”。刻在青铜“书”上的文字是金文,又叫钟鼎文。青铜器上常有平雕的各种不同的花纹、浮雕、半浮雕的各种装饰,它具备特有的历史面貌和时代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工艺美术特征。青铜器的艺术装饰大多采用动物的形象,自然界中的动物,其中有许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书籍的历史》是一部由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夫尔和印刷史学者马丁共同完成的学术著作。全书着眼于15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详细探讨了西方关于印刷书从诞生到传播各个方面的问题,观点独到,史料详尽。与此同时,法国年鉴学派严谨的治学之道,也在此书中有所表现,是书籍史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本亲切易读的经典读物。 编辑...
汉代从立国之日起就动用国家力量收集图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图书大集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帛和纸逐渐代替简书成为主要书籍形态。隋唐之际由于纸和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图书逐渐由抄本向刊本印刷过渡,图书的数量增加,流通扩大,历朝政府...
扉页就是书翻开的第一页,一般也就是我们要写名字的那一页,为什么说扉页也是这三大设计要素之一呢?这是因为,扉页就相当于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有的在书的扉页写上书名,著作以及出版者的,如果一本书没有扉页的话,也就相当于一块好玉但是有那么一点瑕疵,是很让人为之惋惜的。另外有一些爱好书籍的人总会在...
可以说,一部书法史,就是时代书风与个体选择相互作用的历史。在这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我们选取书法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点”,来对这一问题稍作探讨。 一、王羲之与东晋的妍美书风 我们在前面的课中提到过,王羲之是从“古质”的时代书风向“今妍”的时代书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那么,在王羲之之前的古质书风究竟是...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无论书的内容如何不同,开本有何差异,其主流的装帧形态是统一的,并且每种形态都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占统治地位,直到被下一种形态取代:简策装被卷轴装取代,卷轴装又发展成旋风装,从旋风装到经折装,再到蝴蝶装、包背装,最后从线装发展到今天的胶装。那么,从一种形态发展到另一形态的主导因素是...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