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一生主张抗金,却一直遭受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多次遭受贬谪,中年后曾长期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博山是他经常游玩的地方。他有两首《丑奴儿·书博山道...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淳熙八年,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他说...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丑奴儿”是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丑奴儿》为双调小令,也就是从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而辛弃疾所做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便是“丑奴儿”词牌作品中的典范。 一开头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这句话的意思非常...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与“而今”的对比,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受...
通过这种对比,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命运。在南宋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许多人都像辛弃疾一样,经历了从满怀希望到失望无奈的过程。他们在生活的磨难中逐渐认识到了人生的残酷和无奈,也学会了用一种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方式来面对生活。这首词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题目】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②。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③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①博山:在今江西广丰西南。。②层楼:高楼。③强:竭力,极力。【题解】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历任湖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整首词感情真率而又委婉令人回味无穷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解析|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整首词感情真率而又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