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典运,1929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西峡县五里桥乡北堂村。1947年10月毕业于陕县学校,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福州军区任文化教员,1953年10月因患病从部队复员回乡务农, 开始尝试写作。然而,在那个温饱都难解决的年代里,练习写作,谈何容易。“没纸没笔没墨水,找邻居家学生姓的旧练习簿翻个身当稿纸, ...
乔典运从历史文化角度着眼,从而抛舍了纷繁、芜杂的生活具象,将批判的锋芒直接延伸到了国民灵魂的深处。乔典运认识到了封建残余意识对国民性的影响,进而敏锐地捕捉到了奴性在其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他以奴性为突破口,集中阐释了封建残余意识和极“左”路线的推行对普通人灵魂所造成的扭曲和伤害。《冷惊》是乔典运...
一张张小课桌围出巨大“口”字形状,我们围绕“口”字四周,喝茶,吃葵花籽,听乔典运说话。“北京有一个大作家,口才好,知识多,会说话,不像我说话……这样难,结结巴巴。”乔典运面无表情,像冬日里荒凉的山冈。 《命运》中的一些故事,乔典运在那次笔会上讲过。 当年,全公社数千饥饿的农民集结于河滩,连续四天四...
乔典运简介:乔典运 (1930~1997)河南西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8年毕业于陕县师范简师部。1949年参加解放军,历任工兵十团文化教员,《西峡报》编辑,西峡县文化局干部、县文联主席,专业作家。河南省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乔典运深深地扎根在庄稼地里,虔诚地拜倒在历史老人的膝下。乔典运有意以农民代言人的身份替农民说话,却绝不为农民护短。乔典运在农民的历史性的悲剧里面升华喜剧,又于喜剧里蕴含着史的悲哀与教训。乔典运的作品诚实朴素,幽默厚重,无疑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农民的处境和心理的一面镜子。弥留之际,老乔委托来京参加第...
他在这里,成为一个真正表达乡土中国的小说家。作为小说家的老乔,其实更厚重地走在了散文家刘亮程之前。只是小说不像散文那样直接表达,不易被读者直接发现罢了。2017年5月,在西峡举行的《乔典运文集》首发式上,评论家何弘幽默地说,老乔是“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的典范”。另一个世界的老乔,听到他的乡党朋友这样...
乔典运(1929—1997),作家,河南南阳西峡人,曾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贫农代表》《小院恩仇》《美人泪》《金斗纪事》等,中篇小说《黑洞》《问天》《多了一笑》等,短篇小说《满票》《村魂》《冷惊》等,长篇纪实文学《命运》,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河南省优秀短篇小说奖、...
一、 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农民形象乔典运的小说中农民是主角,又可称作山乡的故事,他的小说内容多是修路、打井、卖粮、种庄稼、选队长之类家长里短,涉及的人物主要是农民、队长、乡长、局长、书记等。乔典运自己说他的作品是“小井”也是名符其实,不算故作谦虚之词。但是,可贵的是,读着他的“小井”,总会想起大千...
乔典运文集(套装共6册)》收录有作者创作的小说、散文、电影剧本、曲艺等,收录了他的《村魂》《满票》《命运》等重要作品。作者长期生活在农村,深入了解社会, 了解农村,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的作品描绘了一个多彩多姿的中原乡村,极大地丰富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乔典运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怀和对...
乔典运散文:耳朵 耳朵,是专司听的,人人都有,还是两个。按说,一个就足够用了,为什么要长两个?请教智者,智者说是为了对称。有理。再一想,又觉欠理。嘴只一个,不对称,不也挺好看吗?要是为了对称,脑门再长一个嘴,不仅会把地球吃光了,还会把天下说乱了。看起来,不是为了对称,到底是为什么呢?对于耳朵,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