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初期,乌桓主要分布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三国后期,被曹魏政权击破,被迁移至辽东、辽西、北平三郡。直至两晋,无论在塞外或塞内,乌桓的活动尚频见史册。西晋初,幽州北边障塞内外乌桓分别归附鲜卑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统治,并逐渐与鲜...
这篇文章,我将从有关历史资料和实际地形地理两个角度,讲述一段曹操北征乌桓、张辽阵斩蹋顿的历史。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彻底击败袁绍后,袁绍急火攻心一病而死,他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了汉末时期早已占据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今天冀东、辽西一带)的乌桓,图谋日后卷土重来。“及绍子尚败,奔蹋顿。
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
曹操班师回朝后,乌桓人在白狼山找到蹋顿的遗骸,将其埋葬于此地,并尊蹋顿为山神。他们在此设立祭祀,但因白狼山曾充满战火,乌桓人便将其改名为白鹿山。供奉蹋顿的寺庙也因此称为白鹿山祠。至清朝乾隆年间,仍有郝姓人家守护着古墓,相传他们是乌桓族的后裔。
东汉末年,曹操北征乌桓,在柳城之战中大败乌桓之军,统一北方,著名的柳城在哪里呢?汉末三国时期的柳城位于如今的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柳城街道境内。据史料记载,柳城这一地名的出现,最早见于秦代。在此之前,该地被称为酉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属于燕国的辽西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沿用了辽西郡的郡名,但将酉城更名为柳城...
建安元年夏季5月,到达无终。秋季7月,发大水,沿海道路不通,田畴请求担任向导,曹操听从他,带领军队出卢龙塞,塞外道路断绝不通,于是开山填谷500多里,路过白檀,经历平冈,走过鲜卑族地区,向东直扑柳城,距离柳城200里。
《三国志·乌桓传》 三、喀左县黄家店城址的汉凡城 《三国志·乌桓传》载蹋顿将众逆战于凡城,《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斩蹋顿于白狼山下,推定凡城当在白狼山下,属于一地两表,找到古白狼山即可锁定汉凡城。 《三国志·武帝纪》 1、白狼山在白狼县 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载“有白狼山,故以名县”,白狼...
白塔子大阳山在北魏时称“白鹿山”,蒙古语称“布祜图山”,意为有鹿之山。汉代称“白狼山”,清初时叫“大羊石山”,后来简称“大羊山”。其名源于巅顶西侧有一白色巨石,远视似鹿、似狼亦似羊,故称之。以后又改字称今名。
东汉初年,匈奴势衰,乌桓内侵,东汉王朝招降部分乌桓部族为其守边。据《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徕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东汉王朝利用乌桓部族守边,防御匈奴、鲜卑,鉴于乌桓的流动性较强,不再修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