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先从无极势入手。无极是太极之始,太极拳论开篇就讲:“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以练习太极拳也是先从无极势(图一)开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站立,目视前方。先做三调(调身,调心,调息),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静神归,呼吸平缓。一切自然而然,为太极起势做好准备。第二、尾闾...
一个人身上最灵活的部位有两个,一个是指尖,一个是舌尖。卫夫人说“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这“三端”指的就是“文士之笔尖,武士之剑尖,辩士之舌尖”。清人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所以,要写好书法,自然要善于运用指尖。但是,...
南朝齐的书法家和理论家王僧虔(426年—485年)提出了书法神采说如下: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记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为《笔意赞》曰: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先临《告誓》...
而形势之错落有致,又在于字形结构之奇正变化,于参差中有避让,于对比中求统一,自然富有韵致。古人言章法,常有“担夫争道”之喻,数十担夫,相遇于途,彼此相互避让,都能各行其道而不致相碰,这谓章法之妙。章法之妙,不独在于有笔墨处求之,更要从无笔墨处求之,总要有一气贯注之势。密不嫌逼塞,疏...
北苑贡茶烹点之妙,妙在“分茶”。在宋代茶诗茶词中“分茶”主要有两层涵义,一为点茶与烹煮;一为茶百戏,也称水丹青。点茶是宋代北苑贡茶饮茶的主流方式。点茶可以简要理解为将茶末放在茶盏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水同时搅动茶筅,直至茶末上浮形成沫饽。能做到“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即为点茶...
在得出这个观点之后,如果我们同时进行反向思维,就会发现内外攻守之形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内守外防也可以是内防外守,内防是不让内部事物的泄露,外守是防止外部事物的入侵,由此再延伸开来看,古人的修身也正是内外兼修,既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又要肌肉若一,不避虎兕。因此总结看来内外的界限从某种程度讲已经...
运用之妙,在于一心的意思是指兵法运用得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具体来说:“妙”指的是巧妙:在兵法或策略的运用上,能够达到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效果。“心”指的是思考,灵活:强调在运用兵法时,需要有灵活的思维和深入的思考,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个成语出自清代...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独酌之妙有南朝鲍照“春风夕来,秋日晨映。独酌南轩,拥琴孤听”(《园葵赋》)的雅趣,有李太白“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独酌》)的孤高,有明人刘基“独酌梅花下,怜花与鬓同”(《题梅屏二绝其二》)的清逸。 清初学者陈梦雷说得极妙:“操一瓢兮独酌,濯清泉兮汲明月。”(《木...
直击书画: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沈括在《梦溪笔谈论画》中有言:“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意思是讲,书法与绘画的表现是奥妙无穷的,里面折射的思想是需要观者去自己领会的。单纯的凭借画所画物象形态的表象,书法家所写的文字内容是无法考究其妙境的。在《梦溪笔谈论画》中...
◆“薄”字左轻右重,波画笔长势足,重心右移,其上挑笔意使整个字势奇险生动,力出字外,跌宕生姿;“熊”字捺笔重出斜下,特立独行,豪迈恣纵,将最后一点包含其中,壮美霸悍,撑挺有力,妙不可言。清方朔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言:“盖此碑之妙,不在整齐而在变化;不在气势充足,而在笔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