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这个人就被称为举人,举人的出现,标志着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更加注重考试成绩与地方举荐的结合。宋朝时期,举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一旦考上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虽然此时的举人并没有实权,但这一身份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元朝和明朝时期,这一制度得到了沿袭,举人的地位依然稳固,...
举人作为乡试中试的人,他们在法律上也有一些特殊的特权,最重要的就是免罪和抗诉。所谓免罪,就是指举人在犯罪时,可以免除刑罚或者减轻刑罚,这是一种对举人的优待和保护。所谓抗诉,就是指举人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冤屈时,可以向上级官员或者皇帝上书,请求审查和平反,这是一种对举人的尊重和信任。举人的免罪...
顺治九年议准,举人拣选有了新的门槛,规定必须是三科不中的举人,才有资格拣选,同样也是以推官、知州、知县等职用。顺治十二年,随着政权的不断扩大,各府州县官缺空额增加,尤其是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省的情况最为严峻。为此朝廷规定,这些省份的举人,取消三科不中的限制,哪怕是当科不中之举人,也可以...
这就要说一下范进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以及“举人”拥有的一项权力——免征税。范进中举、众人表现下的“举人”按照《儒林外史》的叙述,范进应是明朝人。明朝时期,各级官员已经很细化,他们所拥有的权力、职务等都已经很完善。但这也导致官员数目众多,从而导致举人们,成为了各地官员的后备人选。也就是说,举人...
成了举人的范进,一口一个的被人尊称为老爷,不愿意借给他盘缠的老丈人也自己主动跑过来给了他四五千钱,说他的这个贤婿范进就是自己后半生的依靠。再后来更有着曾经做过官,最喜欢拉帮结派的首富张乡绅特意来找范进,出手阔绰,又送钱又给房子的补贴他。这一时间范进的生活那可是天翻地覆,酸书生见了这么多...
举人可以当什么官?同样是入仕,不同出身的人其前程自然也是不一样的。进士、翰林当官,再不济也是七品知县,没有比这个更低的了。举人低进士一个身位,清初时期尚能谋得较好的官缺,多以知县用。但清中期以后,举人选官就比较困难了。不过这里所说的“入仕困难”是有一个基本范畴的,主要是指在京各衙门的主事...
举人和进士,这也就是是科举制考试下产生的所谓的“功名”,而举人要是类比今天的学位来看相当于研究生,甚至是硕士,那放眼当今社会,有多少人是研究生或是硕士,这样一对比也就看出来了举人的稀有性,不仅如此,古代人口没有现在这么多,一个地区可能会有多个秀才,但是举人却只有零星几个,所以有时候一个举人就...
当时一般来说科举考试在民间又叫做考取功名,那么功名也是分为等级的。一般分为秀才,举人和进士三个等级。我们经常说的中举指的就是考中举人,而进士及第指的就是能够接受皇上面试的那批考生。如果要谈到直接做官,那么只有进士这个考生群体才有这个优势,因为他们有机会直接面见当朝圣上。但是相比于秀才,举人的身份...
而实际上,人文发达地区录取约100人;人文落后地区则录取约50人。也就是说每3年考举人时,至少要在本省前100名或前50名,才有中举可能。我们来算下通过率。一些人文发达地区,参加乡试人数5000人左右,但只录取100人左右,通过率才2%。可想而知,考举难度有多大,举人含金量有多高。《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