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本、墨迹 款识:荫堂仁兄今之循吏也,政声在江南北,临张君表颂请正,弟翁同龢。 翁同龢喜临张迁碑,此其一也,去原碑之方折,加乙瑛笔意,于喻圆于方之意。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
方笔是《张迁碑》的基本笔法,贯穿始终。此碑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行笔阔笔直书,笔势奔放,力感极强。线条极具抒情性,老辣坚实,深具质感,强调积点成线,步步为营。临习时,要铺毫运行,斩钉截铁。02/ 结构 严密方整,宽博大气,内松外紧。《张迁碑》字形扁平,间杂长、方,风貌古雅、朴茂自然...
康殷隶书《临张迁碑》欣赏 康殷(1926—1999),别署大康,祖籍河北乐亭,生于辽宁义县。幼喜书法绘画篆刻。青年时期从事文物工作,苦心研习古金文、秦篆、书法、绘画、雕塑。1958年开始编辑《印典》,历经40年始成。1984年调首都师范大学任教。生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出版有《印典》、《大康学篆...
刘文华 临 《张迁碑》(完整版) 刘文华,1955年生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专家组成员;中国书法大厦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文华先生长期工作在专业工作岗位,以研究、教学为业。40多年来在...
《临张迁碑》作于归主长沙城南书院,时在同治元年 (1862) ,年64岁,虽曰临摹,实际上是借《 张迁碑》内容,运自家笔法的创作,是他临古代表作品之一。他在晚年大量地搜集和临摹汉碑,临本竟达千余种之多,有的碑版临习数十遍,而对《张迁》、《礼器》二碑竟临至百余遍。他的临碑是很费苦心的,“或取其神...
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询不诬也。”遗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稿》等,被今人整理为《翁同龢集》。翁同龢《临张迁碑》纸本 组屏 墨书 款识:荫堂仁兄今之循吏也,政声在江南北,临张君表颂请正,弟翁同龢。翁同龢喜临张迁碑,此其一也,去原碑之方折,加乙瑛笔意,于喻圆于方之意。
他的业绩被日本行家成为“金石书法重镇”;又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授予最高奖项“20世纪科学家最高成果银牌奖”。 张迁碑高清大字 ▼请上下滑动阅览强化管理张迁碑 @为青少年服务我们注重分享。@部分文章源自网络,观点仅供参考,归属者不详,如有侵...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
我们可以利用《张迁碑》来培养审美意识,从笔画的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整体的气息等方面去感受《张迁碑》的独特魅力,欣赏其古朴、厚重的美感。同时,可以将《张迁碑》与其他汉代碑刻或不同朝代的隶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审美差异,从而拓宽审美视野,提高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在有能力做到精临的基础上,...
才能在书法历史长河中开创新篇章。正是因为意识到创新的重要,何绍基勇于挑战传统,摒弃习惯性的书写方式,发明了“高悬回腕”的握笔技巧。这种独特的握笔方式不仅使他的作品在形式上独树一帜,而且在笔墨韵味方面也呈现出非凡的魅力。清代何绍基书法《临张迁碑》欣赏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