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
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
释义: 中正平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边,不会超过或少于本来的度,只是按照平常的道理和规则行事而已。出自:《中庸》读音:zhōng yōng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
朱熹在给《四书·中庸》加注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就是不偏激,不走极端;不纵欲,不禁欲;不愚忠,也不欺诈;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暴自弃;不卑不亢,不左不右,用现代话说就是“刚刚好”。世界需要理性认识和对待,这样才能减少甚至避免战争、灾难等太多的困苦,愿人类尽早进入文...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保持平衡,不逾越,亦不不足,遵循平常之理,行事中正。出自《中庸》,为儒家学说之重要著作,由子思所传,后经北宋程颢、程颐推崇,南宋朱熹注释,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自宋、元起,《中庸》成为官方指定教材与科举考试必读,对古代教育有深远影响。《...
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doc,中庸章句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南宋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归结起来,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当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统治者篡改,强于治民,弱于治官。但这不是中庸本身的错,而是统治者的阶级立场使然。 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
一、中庸的思想内涵“中庸”出自《礼记》中的《中庸》,朱熹在《中庸章句》标题下注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___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为之,“致广
1、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能在变动不居中做得适度;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2、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