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粒度极粗的黄土沉积反映了极强的冬季风和内陆源区的极端干旱环境。 L9 和 L15 反映的极端亚洲冰期气候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北半球冰盖扩张和伴随的高纬度降温是同步的(图 1 )。研究团队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古气候模拟平台,模拟了亚洲气候对北半球冰盖生长的响应。模拟结果表明,北半球冰盖生长确实...
论文梳理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1.2-0.7Ma)及其前后阶段中国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分布的时空变化以及石器打制技术的发展,提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早期人类为应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这一显著的气候变革在地理分布和石器制作行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转变。本文的结论突破了东亚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
通过综合比较中国早-中更新世遗址分布规律、石器工业及其气候环境背景,研究者进一步认为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1.2-0.7 Ma)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器工业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1)约1.1-1.0 Ma以泥河湾盆地东谷坨、岑家湾遗址为代表的石器原料利用和打制技术提升;(2)约1.0 Ma到MPT末期地处北方高纬地区的泥河湾盆地...
伴随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旋回间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在高纬度地区,粒度、孢粉等多方面证据均揭示了转型期后气候向干冷转变,并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构成和分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该研究则关注于经历中更新世转型期,早期人类遗址地理分布变化和石器制作技术方面的发展。通过对比,文章揭示了经过中更新世...
论文分析了早期人类行为变化与气候环境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更新世早期的中国旧石器工业的传统认识,认为在约距今1.1-1.0 Ma(百万年)泥河湾史前人类的石器制作技术明显提升,这一现象与中更新世转型期气候环境变化具有耦合关系。本研究极大地更新了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工业与人类行为的认识。早更新...
论文梳理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1.2-0.7Ma)及其前后阶段中国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分布的时空变化以及石器打制技术的发展,提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早期人类为应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这一显著的气候变革在地理分布和石器制作行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转变。本文的结论突破了东亚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
南海南北生物组合和1δ8O值的差异,突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边缘海区南北气候梯度反差和冬季风在冰期增强的讯号。结论是:生态环境系统反应总体表现与冰期旋回一致的同时,还包含了独特的地区性系统演变特征。但是,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在0.9 Ma BP前后表层海水盐度因东亚冬季风和海平面下降的定量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气候...
中新网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由中外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一项最新古人类研究结果表明,在距今120万-70万年的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显著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早期人类为应对气候变化,在地理分布和石器制作行为等方面做出重要转变。 石器技术、古...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是第四纪古 气候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利用大洋钻探ODP 184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1144站时间分辨率高达约290年的沉积物样品,开展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古气候变化的研究.在中更新世距今80~100万年 前,浮游和底栖有孔虫壳体的稳定氧碳同位素变化揭示出,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心,即中更新世革命0.9 Ma左右,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