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一书。为五经之纲领。而天命章又为中庸全书之纲领。内分三段。首段天命三句。指明性道教之旨。直截了当。於此徵天人一气相通。实天人一理相贯。似远实迩。似难实易。道也者。至谓之和一段。言君子体道之功。即君子尽性至命之学。置性命而单言道。道本性命之总名。足见性命为人出入之大路。舍此则为...
中庸云者,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云者也。庸,(己·我)寓之有用者。用,庸之用矣,既事也。《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云者实行而验证如之也。氒中者,精(君子仁)者能導己顺人至道而同一者。己人道这么个三合一,一同来着。允执者,执而允者也,用焉。这个就是君子、仁的中庸...
详解《中庸》第二章:怎样做到中庸 【中庸第二章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译文】孔子说:“君子按照中庸的道理为人处世,小人对人对事往往违背中庸的准则。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是因为他们做事情客观公正,所以总能恰到好处;小人之所以...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现存的《中庸》,已经秦代儒者修改,大致写于秦统一全国不久。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周晓明老师曾担任中国骈文网站长兼总编十年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学生曾参所作。该书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纲领,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仁政”,强调以德为本,以财为末,注重获取民心和生财之道。📚《中庸》也是儒家经典,相传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该书以“中庸”为道德行为的最高...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现存的《中庸》,已经秦代儒者修改,大致写于秦统一全国不久。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周晓明老师曾担任中国骈文网站长兼总编十年
第一章 统说中庸 第一节 道无所不在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à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句解】 天命之谓性:天,《说文》中说“天者,颠也,从一从大”。所谓“颠”,就...
这种隐恶扬善的品德,是中庸之道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体现,展现了舜的仁爱之心和高尚情操。治理智慧:执两用中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是舜施行中庸之道的关键所在,也是这一章的核心思想。“两端”指的是事物的两个极端,即过度和不及。在面对各种问题和决策时,舜不会走向任何一个极端,而是全面考虑问题的...
中庸思想详解 中庸思想详解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中道”、“中和”,即在各种事物的对立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中庸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中道”,即不偏不倚、不极端、不偏执,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 1. 适度: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既不过分激进,也不过分保守,保持适中。 2. 均衡:追求内心和外在的平衡,避免失衡和极端。 3. 和谐: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 时中: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把握时机,做到适时适地。 5. 忠恕:做到忠诚和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 6. 中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