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翻译、解析及原文如下:原文节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液皮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答迹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翻译节选: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
(1)物尽其用才能各尽其性——中庸做人 人若是能够用一颗诚心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对待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样就能将自身的本性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内心也会越来越明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世间万物看得更加透彻,永远都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把握事物表象后面的本质,进而达到“尽物之性”的目的,让万事万物“...
君子恪守中庸之道,应遵循的道德有四个方面,而我孔丘连其中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我要求做子女的要孝顺父母,可是我却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要求做臣子的要忠于国君,而我自己却不能为国尽忠;我要求为人弟的,要尊敬自己的兄长,可是我自己还未能做到;我要求做朋友的要遵守信诺,可是我自己往往不能做到。我只是...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山东枣庄:...
《中庸》第十二章 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
《中庸》第二十六章 原文: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
《中庸》第二十章 原文1: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