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作为近代以来统治山西时间最长的军阀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听闻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迅速采取了行动。他一面派了4个主力旅参与对陕北苏区的围困,一面强迫民工在沿黄河的12个县修筑了大量的河防工事。1936年初阎锡山和幕僚们都认为红军经过万里长征到达陕北早已没有战斗力,且自己的军队倚仗黄河天险完全能够将红军消灭...
阎锡山这人在近代可是山西的“大佬”,听说中央红军到了陕北,他立马就动了手。他派出四个主力旅去围攻陕北苏区,还强迫老百姓在黄河边上的12个县修了好多河防工事。1936年,阎锡山和他的手下都觉得红军走了那么远的路,到陕北肯定没啥战斗力了。他们还觉得自己守着黄河这个天险,能轻松在渡河时把红军给灭了。毛...
面对如此窘迫的局面,毛泽东不得不亲自写信向当地红军首领徐海东求援。徐海东慷慨解囊,从仅有的7000元经费中拿出5000大洋,并送来一批枪支弹药,这才让中央红军勉强度过了最初的危机。但要想在陕北站稳脚跟,仅靠这些远远不够。更令人担忧的是,外部敌人的包围和威胁日益紧迫。蒋介石得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立即命令东北...
当蒋介石得知中央红军已到达陕北后,立即采取了军事行动。他一方面调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向陕北集结,另一方面严令张学良和杨虎城对红军发起进攻。虽然红军在直罗镇一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张学良和杨虎城并未就此罢手。他们转而采取了更为稳妥的策略,在陕北苏区外围构筑起严密的封锁线,企图以困垮的方式消灭红军。更为...
面对困境,中央红军热议解困之策。有主张西进河西走廊者,有提议南下陕南筹款者。毛泽东则大胆提出东征山西,打击阎锡山势力,以解当务之急。毛泽东指出,陕北西北贫瘠,南下陕南难度大。山西邻近陕北且较富庶,阎锡山军力强但战力平平。加之日寇侵华北,民众盼抗战,红军东征抗日可获政治主动。毛泽东的主张获通过,中革...
你得明白,那时候的中央红军人数已经少得可怜,就剩7000人了。就算把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都算上,全部的兵力加起来,也就勉强到17000人。那阎锡山这时候咋样了?他最强盛的时候,手下兵马足足有三十多万呢。而且,因为有了太原兵工厂,他的武器装备都能自个儿造。中原大战过后,阎锡山被老蒋削弱了势力,手头只剩下...
杨至诚向毛泽东汇报,至少需要2000大洋来解决红军的过冬困难。然而,在陕北根据地这片贫瘠之地,要在短时间内筹措到这么大笔军费简直是天方夜谭。除了财力窘迫,中央红军在陕北还面临着来自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蒋介石得知红军到达陕北后,立即下令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和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对红军发动进攻。尽管在直罗镇一...
要知道此时的中央红军仅仅只剩下了7000人,就算加上红二十五军以及陕北红军,总兵力也不过只有17000人。而此时的阎锡山呢?巅峰时期的阎锡山兵力一度超过30万,且因为太原兵工厂的缘故,他的武器可以自己生产。虽然在中原大战之后,阎锡山被老蒋“削藩”了,仅仅只剩下12万人马,可是阎锡山却还是经过各种小动作将队伍扩编...
中央红军初抵陕北时,物资匮乏至极。毛泽东提出策略:转战山西,打击阎锡山(阎老西)的富户,以解燃眉之急。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陕北,却面临贫瘠干旱与军费短缺。毛泽东提议东征山西,对抗阎锡山。此决策背后含义何在?红军如何筹划?东征又将如何影响中国革命?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历经艰辛抵达陕北吴起镇,与...
徐海东的及时援助使红军度过了难关,但在陕北立足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陕北苏区名义上控制着20个县,但实际上只有大约40万人口,土地贫瘠且干旱,几乎所有富庶的县城都被敌人控制。得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蒋介石立即命令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红军,试图困死红军。然而,红军两大军团联手打出了直罗镇大捷,阻止了敌人的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