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时间跨度从九世纪到十三世纪,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宗教到世俗,客观反映了中国当时日常社会的群体生活状态。大足石刻,有石刻造像74处,总计10万多尊,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为大足摩崖造像石窟艺术的总称,尤以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堪称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宝顶石...
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后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例证。 大足石刻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祐十二年)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大足区境内141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大足石刻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集...
石窟艺术在历史的风云里实现着中国化的进程。而承启这个进程的大足,也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悄然崛起。大足石刻博物馆 大足石刻博物馆内陈列的造像 大足位于嘉陵江水系沱江分水岭,自古便是粮盐丰饶之所,亦是巴蜀文化交汇处。公元892年,大足北山石刻开始开凿,拉开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开窟...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区是重庆市市辖区,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区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
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大足石刻始创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集释、道、儒三教造像之大成,以大量民族化、生活化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展示了9世纪末~13世纪中叶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是中国北方石窟走向衰落之际,在中国南方崛起的又一座大型石窟群。它将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续写了...
大足石刻是中国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绝对是一生中必去的地方。大足石刻始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北宋、兴盛于南宋,延续至明、清。其根于巴蜀文化,以佛教题材为主,现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石窟艺术...
大足石刻造像名气不大,现场令人震撼石窟造像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相齐名。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