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的独立性和本位性,在19世纪中叶之后发生变化。始终领跑于世界的中国,在与西方的近代工业化进程中落伍,在世界列强纷纷觊觎和瓜分、侵略下,“中国”作为地理和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在表述相应版图和领土时,才得以从属于清王朝政权所有。除此之外,“中国”一词依旧保有自己的独立性和本位性。而作为完...
意思是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为“夏”(有高雅之意),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称为“华”(比如华服的本意就是指华丽的服装)。在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四方蛮夷的区别标准便是以文化为首要因素,文化指的就是礼俗和服饰等,所以“华夏”和“中华”代表不仅是地理层面,还有文化、民族方面的意义。此时的“中国”实...
中国之称正式成型是在民国,民国的全称是中华民国,从而他也就有了中华和中国的简称,这一简称是继承中国过去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而成的,这种文化和对自己民族的自信是包含在一个国家的称呼里面的。 自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沿用中国这一流传千年且早已经被我们自己认可的称呼,这也是一种文化和民族的自信。 感谢大...
意思是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久而久之“华夏”便成了汉族和中国的代称。 山东嘉祥汉代黄帝石刻画像 而华夏民族的血缘先祖一般认为是黄帝和炎帝,甚至后来不论是华夏部族,还是夷蛮戎狄的“四夷”部族,都视黄帝为先祖,自称为“炎黄后裔”。 中华 古时对...
1. “中国”是指中华民族祖先所在的地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史记》记载,夏后氏以中原定天下,至周时,天下三分,中央有商,虽在殷墟,其祀在夏丘,因此称之为“中国”。2. “中国”在夏朝时期已成为中原地区的代名词。在此之前,中原地区虽无统一政权,但“中国”这一称谓已逐渐形成。3. ...
这里的“国”字,是写作“或”,因为从商代到西周时期,并没有现在我们所认识的“国”字,国字的初始写法,就是“或”。“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我入主到天下的中心,由此来治理民众。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里的“中国”二...
到了汉朝,人们对“中国”的认知进一步加强,将其作为“大汉”的另一个别称,与西域、大夏等“外国”相对应。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中国”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所涵盖的范围随着中原文明的不断扩张而逐渐变大。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大部分由少数民族所创建。统治者们为了...
中国由两个汉字组成,第一个汉字“中”的意思是“中心”,第二个汉字“国”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地理意义上的“领土、地区”,另一方面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政权”。所以“中国”这个词可以有两种翻译,“中原”和“中心之国”。让我们简单追溯一下他们的渊源。以今河南省境内为中心的第一个朝代夏(公元前2070...
当时的“国”一词指的多是城邦或者部落,因此所谓的“中国”只是统治核心的一片区域,而并非覆盖全境的国家。天子在中心治理,“四方”则由各个诸侯领地组成,周朝通过这一体系维系了广泛的权力影响。后来,《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中逐渐增多了对“中国”一词的使用。《诗经·大雅》提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