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版)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如未及时给予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因此,充分认识粒缺伴发热患者的相关...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发表至今4年,对临床诊疗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期间国际及国内关于粒缺伴发热的诊疗理念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我国在粒缺伴发热的病原学,尤其是耐药菌监测方面也积累了大量临床研...
适应证: 复杂临床表现a,存在耐药菌定植,发生过耐药菌感染,本中心粒缺伴发热常见因耐药菌导致感染。 初始抗菌药物选择:碳青霉烯类单药,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重症患者选择β内酰胺类中的碳青霉烯类),早期覆盖革...
尽管相当一部分的粒缺伴发热患者最终无法明确致病原,考虑到这类患者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尽早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粒缺伴发热患者的预后;同时,运用多种病原学检测方法明确病原菌,对目标性抗感染治疗至关重要。 三、诊断 四、患者危险分层和耐药评估 危险分层是粒缺伴发热患者治疗开始前的必要工作,对于后续经...
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如未及时给予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因此,充分认识粒缺伴发热患者的相关风险、诊断方法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
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初始经验性抗 菌药物治疗为避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推荐采用升阶梯与降阶梯策略,必须覆盖假单胞菌及其他 常见革兰阴性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初始经验性治疗的重要药物,头孢他啶/阿维 巴坦联合氨曲南是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怀疑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感染患者经验性治疗的...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 年版)》发表至今4 年,对临床诊疗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期间国际及国内关于粒缺伴发热的诊疗理念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我国在粒缺伴发热的病原学,尤其是耐药菌监测方面也积累了大量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数据,新型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的应用带来新的危险因素。因此,...
1、本word文档 可编辑 可修改82.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版)要点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的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如没有给予及时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因此,充分认识...
充分认识粒缺伴发热患者的相关风险、诊断方法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对2016年版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版)》。关于抗菌药物升、降阶梯策略以及抗菌药物调整,指南...
充分认识粒缺伴发热患者的相关风险、诊断⽅法以及如何合理使⽤抗菌药物,对于降低粒缺伴 发热的发⽣率和死亡风险⾄关重要。中华医学会⾎液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液科医师分会对 2016年版指南进⾏修订,形成《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指南(2020 年版)》。关于抗菌药物升、降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