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该项研究在理论上有创新,把络病理论及搜风解痉入络药首先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中,从而开辟了应用中医络病理论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新途径,属国内首创。
吴以岭最大的贡献,就是在继承中医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创新首次形成“络病证治”体系,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病变防治的重要新理论,在临床上取得重大疗效。先后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49年,吴以岭出生于河北...
因此,在创建中医络病学学科的同时,吴以岭还积极推动络病学术的广泛应用,先后建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委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委会,同时建立了加拿大、美国、欧洲络病学会,形成了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专家学者、上万人致力络病研究的专家团队。如今,...
在中医领域里,有这样一位大医,他不仅医术高超,更是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巧妙连接的桥梁。他,就是吴以岭院士,中医络病学科的创立者和带头人。 吴以岭院士的一生,可以说是与中医络病学紧密相连。他的家族世代行医,在河北故城一带颇有名气。家中那些沉甸甸的中医学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成...
中医络病学是指以人体经络系统为基础,探讨人体生理、病理及其诊断治疗的一门科学。它主要包括经络的结构与功能、经脉与腧穴、经气血津液等内容,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历史 中医络病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籍中就有对于经络系统的描述。在明清时期,针灸学家王冰曾...
▲ 络病的局部与广泛性 络病可以影响局部或全身,表现出层次性特征并影响脏腑功能。这种特性来源于络脉三维立体网络式的结构,使其可能局限于某个区域,也可能波及全身各处。络病的层次性特征在于其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结构。当六淫侵袭人体,尤其是侵害到阴络时,往往引发广泛的脏腑功能异常。例如,某些血管炎可以...
络病学说的前世今生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的瑰宝,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为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元前400-300年,《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经脉”“经络”“血脉”“络脉”“络病”概念及络病治疗;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脉络”,并创立通络治疗方药,自此开辟了络病...
“络病学理论及实践是中医药学术传承创新的典范。”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于文明在2月22日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致辞时表示,络病学的发展,不仅为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疑难病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及中医药走向世界注入了强大动力。
2月22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主论坛在上海召开。大会以“传承、创新、开放、融合”为主题,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黄浦江畔,同步设立3600余个国内外视频分会场,吸引3万余名专业人士参与,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千万人次。会议现场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
中医络病学说 经脉、经络、络脉、络病,整个理论基础源自《黄帝内经》。张仲景旋覆花汤、大黄蛰虫丸、抵挡丸等用虫类药的方子,直到清代,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这八个字成了中医非常重要的一个病机概念。 络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病种,凡是符合久病、久痛特点...